大鯢娃娃魚的科普

本文已影響1.5W人 

大鯢是隱腮鯢科、大鯢屬有尾兩棲動物。體大而扁平,一般全長582~834毫米,頭體長310~585毫米,最大個體全長可達200釐米以上。

大鯢娃娃魚的科普1

大鯢(學名:Andrias davidianus)是隱腮鯢科、大鯢屬有尾兩棲動物。體大而扁平,一般全長582~834毫米,頭體長310~585毫米,最大個體全長可達200釐米以上。

頭大扁平而寬闊,頭長略大於頭寬;雄鯢肛部隆起,橢圓形,肛孔較大,內壁有乳白色小顆粒;雌鯢肛部無隆起,泄殖肛孔較小,周圍向內凹入,孔內壁平滑,無乳白色小顆粒。

成鯢一般常棲息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溪河深潭內的巖洞、石穴之中,以灘口上下的洞穴內較爲常見,食性很廣,主要以蟹、蛙、魚、蝦以及水生昆蟲,及其幼蟲等爲食。主要分佈於中國河北、

大鯢娃娃魚的科普
  

河南、山西、陝西、甘肅、青海、四川、重慶、貴州、雲南、湖北、安徽、江蘇、上海、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廣東、廣西。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06年 ver 3.1——極危(CR)。

大鯢是由3億6千萬年前古生代泥盆紀時期水生魚類演變而成的古老的'兩棲類動物。

大鯢娃娃魚的科普2

形態特徵

大鯢

成體:體大而扁平,一般全長582~834毫米,頭體長310~585毫米,最大個體全長可達200釐米以上。頭大扁平而寬闊,頭長略大於頭寬,頭寬爲頭體長的1/5~1/4;吻端圓,外鼻孔小,近吻端,鼻間距爲眼間距的l/3或1/2;眼很小,

無眼瞼,位背側,眼間距寬;口大,口後緣上脣脣褶清晰;犁骨齒列甚長位於犁齶骨前緣,左右相連,相連處微凹,與上頜齒平行排列呈一弧形;舌大而圓,與口腔底部粘連,四周略遊離。軀幹粗壯扁平,頸褶明顯,體側有寬厚的縱行膚褶和若干圓形疣粒,腋胯部間距約爲全長的1/3,有肋溝12~15條。四肢粗短,後肢略長,指、趾扁平;前後肢貼體相對時,

指、趾端間距相隔6個肋溝左右;肢體後緣有膚褶,與外側指、趾緣膜相連;指4個,指長順序爲2、1、3、4;趾5個,趾長順序爲3、4、2、5、1;第四指及第三、四、五趾外側有緣膜;顯得極爲寬扁;蹼不發達,僅趾間有微蹼。

尾長約爲頭體長的一半,尾高爲尾長的1/3~1/4,尾基部略呈柱狀,向後逐漸側扁,尾背鰭褶高而厚,尾腹鰭褶在近尾稍處方始明顯,尾末端鈍圓。肛孔短小成短裂縫狀;雌性的肛周皮膚光滑,雄性沿肛裂兩側形成疣粒狀;繁殖季節期間雄性肛部肛腫。

雄性全長510毫米時,睾丸長、寬、高爲66.5毫米×14.0毫米×8.5毫米,色乳黃。採於陝西洋縣的雌鯢全長465毫米的個體,卵巢內卵的直徑爲4.5毫米,呈乳黃色。體表光滑溼潤;頭部背腹面小疣粒成對排列;眼眶周圍的疣粒排列較爲整齊,更爲集中,

大鯢娃娃魚的科普 第2張
  

頭頂和咽喉中部及上、下脣緣光滑無疣,眼眶下方、口角後及頸側疣粒排列成行;體側粗厚的縱行膚褶明顯,上、下方之疣粒較大;其他部位的皮膚較光滑。全長160毫米幼鯢,體側的膚褶及疣粒均不明顯。生活時體色變異較大,一般以棕褐色爲主,

其變異顏色有暗黑、紅棕、褐色、淺褐、黃土、灰褐和淺棕等色。背腹面有不規則的黑色或深褐色的各種斑紋,也有斑紋不明顯的'。幼體與未達性成熟的次成體的體色均較淡,以淺褐色爲主,且有分散的小黑斑點;腹面色較淺;四肢外側多有淺色斑。

在湖北宜昌地區發現的白化個體,體尾均爲銀白或金黃色。

第二性徵:雄鯢肛部隆起,橢圓形,肛孔較大,內壁有乳白色小顆粒;雌鯢肛部無隆起,泄殖肛孔較小,周圍向內凹入,孔內壁平滑,無乳白色小顆粒。

骨骼:頭骨寬扁;前頜骨2,鼻突短與額骨不相觸;額骨不入鼻孔;鼻骨左右相觸;無淚骨和隔頜骨;有前額骨;翼骨寬大與頜骨間距小;頂骨前端與前額骨相連;有耳柱骨,無耳蓋骨。下頜的隅骨與前關節骨不癒合;犁骨前緣有1橫列犁骨齒,

排列呈長弧形,屬幼體替換齒類型,靠近頜緣並與上頜齒平行排列,位於犁齶骨前緣。舌弧由角舌軟骨、上舌軟骨和基舌軟骨構成,角舌軟骨與上舌軟骨不癒合;鰓弧3~4對,第一對角鰓與上鰓骨分界明顯,未骨化,第二對鰓弧的角鰓和上鰓骨均骨化;

第三對(第四對)細弱,遠端與咽鰓軟骨相連。椎體雙凹型,有殘留之脊索,寰椎後脊神經均從椎間孔穿出;肋骨單頭;從第三或第四尾椎開始無尾肋骨;有“Y”形前恥軟骨

卵:卵呈圓球形,卵徑5~8毫米,連同卵外膠膜直徑15~17毫米;卵在卵帶內形成念珠狀,帶內每兩粒卵之間相隔約10~20毫米。卵剛從母體產出時爲乳白色;卵外膠膜吸水後膨脹,呈透明狀。

幼體:受精卵在水溫14~21℃條件下,約經38~40天孵化;水溫升高可在33~35天孵化,水溫下降時可在68~84天孵化。剛孵出的幼體體長25~31.5毫米,體重0.3克,無平衡枝,外鰓3對,呈桃紅色,體背部及尾部褐色,體側有黑色小斑點;

腹面黃褐色,兩眼深黑色。7~8天后體呈淺黑色,全長33~37毫米;前肢芽棒狀,開始有指的分化,後肢短棒狀,尖端圓球形;14天左右,體呈暗褐色,但腹面仍爲黃褐色,前肢已分化出4個指,後肢開始分叉;28天時全長43毫米左右,

此時卵黃消失,能游泳和攝食;全長170~220毫米時外鰓消失。觀察西北大學生物系保存的30餘尾幼體標本,全長在140毫米之內的幼鯢全部有鰓孔。1尾全長215毫米者,仍有鰓孔;另一尾全長僅178毫米者,鰓孔已消失。

這說明大鯢幼體身體的長度與鰓孔的消失有一定變異。

大鯢娃娃魚的科普3

擴展資料:

中國大鯢活動在清澈、低溫的溪流或者天然溶洞中,棲息在泥中或者陰暗的岩石縫隙中。一般在水流湍急,水質清涼,水草茂盛,石縫和巖洞多的山間溪流、河流和湖泊之中,有時也在岸上樹根系間或倒伏的樹幹上活動。

並選擇有迴流的灘口處的洞穴內棲息,每個洞穴一般僅有一條。洞的深淺不一,洞口比其身體稍大,洞內寬敞,有容其迴旋的`足夠空間,洞底較爲平坦或有細沙。

1、習性:大鯢通常生活在海拔1000m以下的巖洞、石穴當中,並且常住一個洞穴,白天一般不出門,只有到夜間的時候出去捕食。

大鯢娃娃魚的科普 第3張
  

2、棲息:大鯢主要適宜在3-23℃的水溫中,體型較大的個體會選擇深水區,而體型中小的個體會選擇在淺水區。

3、食性:在不同的水域中,大鯢的食物也會有所不同,並且它們食量很大,主要捕食一些魚類、兩棲類食物,比如魚、蝦、蟹、昆蟲等。

4、繁殖:大鯢是通過產卵來繁殖後代,一般每年7-9月是大鯢產卵高峯期,一般雌鯢一次可產卵數百枚。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