糉子的寓意是

本文已影響2.12W人 

糉子的寓意是,糉子是端午節的必要食物,人們這天吃糉子當然不僅僅是因爲好吃,作爲重要的傳統美食之一,它的存在肯定是有特殊意義的。下面小編分享糉子的寓意是什麼。

糉子的寓意是1

端午節吃糉子含有什麼的意思

我們知道,一般在端午節的時候會買上一些糉葉,在端午的時候會擦上一種艾蒿還有一種艾草,每家每戶的窗子,不管是家中還是家外,只要有窗子和門的地方都需要插上這些草,並且在神位面前也要插上這些草。

端午節呢,江西也是比較傳統的,首先要泡雄黃酒,雄黃酒就是我們白酒和雄黃粉泡在一起 ,除了一些青壯年勞動力稍微喝一些,有時候還用雄黃酒在頭上寫字,據說是代表着福意,雄黃酒泡蒜可以保存起來,作爲防蚊蟲驅咬的藥酒非常有效。

接下來就是吃糉子和紅雞蛋了啦,一般來說傳統都是要大家一起去買糉葉,然後加上一些鹼粉,包好後放到鍋裏去蒸蒸出來的口味有各種各樣的呀,紅豆,綠豆,臘肉等等,出國之後可以直接剪開來吃,還可以蘸上糖吃,非常的美味;紅雞蛋的話就是要把蛋殼塗成紅色然後再蒸熟吃。

第三個就是端午節,大家都要回來,然後在一起吃一頓團圓飯,大大小小的節日大家都聚在一起,才更有家的溫馨感和幸福感。那小夥伴你們想過爲什麼端午節要吃糉子嗎?其實這是有一個歷史典故的,我們國家著名的詩人屈原在端午節的時候跳江自盡了。本來是沒有端午節的,但是後人爲了紀念,就設立了這個端午節。

糉子的寓意是

端午、糉子、賽龍舟有何寓義

紀念屈原

衆所周知:屈原是戰國楚國人,他不忍看到國家滅亡,於五月五日投汩羅江而死。爲了不讓屈原被魚蝦吃掉,老百姓爭相划着船去打撈屍體,並把自家做好米飯撒入江中,從此以後,每年端午節,便有龍舟競渡、吃糉子的習俗……

“糉”驅蛟龍

建武年間,長沙人晚間夢見一人,自稱是三閭大夫,對他說:“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以後要用艾葉包住,用五色絲線捆好,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這樣就不用擔心再被蛟龍破壞了!”於是,人們便以“菰葉裹黍”,做成“角黍”。

祈求“糉”子

因“糉子”諧音“中子”,民間有吃了“糉子”能得兒子的風俗。“糉子”是“衆子”的諧音,寓意人丁興旺。

高“糉”功名

因“糉”和“中” 音近,有“高中功名”之意,寓意學士考中功名。通常古代科舉在秋天,因此在端午節時,想考取功名中第的人吃糉子寓意高中。

光“糉”耀祖

因“糉”和“宗”音近,因此端午節吃糉子寓意取“光宗耀祖”,所以家家戶戶的人都在過端午的時候吃上糉子。

糉子的寓意是2

端午節的習俗

掛草藥,掛艾草、菖蒲、榕枝。

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它原因。通常將掛艾草、菖蒲、榕枝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因爲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徵驅除不祥的寶劍,因爲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爲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

划龍舟,龍舟競渡與祭祀屈原、曹娥。

在劃龍船時,又多有唱歌助興的龍船歌流傳。如湖北秭歸劃龍船時,有完整的唱腔,詞曲根據當地民歌與號子融匯而成,唱歌聲雄渾壯美,扣人心絃,即“舉揖而相和之”之遺風。又如廣東南雄縣的龍船歌,是在四月龍船下水後唱到端午時止,表現內容十分廣泛。

跳鍾馗、鬧鐘馗。

自晉代以來跳鍾馗、鬧鐘馗,賜福鎮宅就是端午節和春節的重要內容。鍾馗執劍祛邪圖,懸掛鍾馗畫。最早的鐘馗畫,據說出自畫聖吳道子之手.

鬥草,漢以前不見鬥草之戲。

(《歷代社會通俗事物考·尚秉和》)起源無考,普遍認爲與中醫藥學的產生有關。遠古先民艱苦求存,生活單調,暇餘以鬥蟲、鬥草、鬥獸等爲戲自娛。

糉子的寓意是 第2張

吃糉子,“糉子香,香廚房。

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這是舊時流行甚廣的一首描寫過端午節的民謠。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端午節的習俗大同小異,而端午節吃糉子,古往今來,中國各地都一樣。

飲雄黃酒,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從前在長江流域地區極爲盛行。古語曾說“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

糉子的各種類型:

“竹葉糉”:“取竹葉裹白糯米糉煮之,尖有如生切菱角。”

“艾香糉”:“糯米淘淨,夾棗、慄、綠豆,以艾葉浸米裹,入鍋煮。”

“甜茶糉”:“取真武山優質甜茶取汁用來製作糉子,其糉子色澤金黃油亮,入口潤滑細嫩,柔軟”

粘稠,齒頰留香,回味甘甜,去膩消食,營養豐富”

“臘肉香腸糉”:“臘肉香腸包的小糉,入口就有過年團圓的氣息。”

“薄荷香糉”:“薄荷水浸米先蒸軟,拌洋糖,用箬裹作小糉,再煮。”

“豆沙糉”:“豆沙、糖、脂油丁包小糉煮。”

“蓮子糉”:“去皮心,拌洋糖,包小糉。”

“松仁糉”:“去皮包小糉”

“火腿糉”:“入火腿塊包糉,火腿要金華者,精肥適均。又,肉丁包糉亦可。”

“蛋黃糉”:“中間一個蛋黃,蛋黃必須採用上好雞蛋,入口甜鹹而不反感。”

糉子的寓意是3

端午節糉子寓意

1、除瘟驅邪、求吉祥:最初糉子的寓意是用作祭祖及神靈。

古人認爲,五月五日爲惡月、惡日,必須在每年的五月五日舉行祭祀活動,以除瘟、驅邪、求吉祥。

隨着時間的推移和改變,人們過端午節吃糉子都是承襲傳統的表現。不同的地區糉子的種類很多,然而,吃糉子的.意義都是一樣的。

2、求子:端午節時,人們會互贈九子糉寓意求子。

端午節中,人們會互贈九子糉寓意求子。九子糉是糉子的一種,即爲九隻糉連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狀各異,非常好看。並且九種顏色的絲線紮成,形成五彩繽紛。

九子糉大多是作爲饋贈親友的禮物,如母親送給出嫁的女兒、婆婆送給新婚的禮物等,因爲“糉子”諧音“中子”,民間有吃了“糉子”能得兒子的風俗。“糉子”是“衆子”的諧音,寓意人丁興旺。

3、光宗耀祖:因爲“糉”和“宗”音近,所以有“光宗耀祖”的寓意。

因爲“糉”和“宗”音近,因此端午節吃糉子寓意取“光宗耀祖”,所以家家戶戶的人都在過端午的時候吃上糉子。

糉子的寓意是 第3張

4、功名得中:“糉”和“中” 音近,有“功名得中”之意。

因爲“糉”和“中” 音近,取“功名得中”之意,在古時寓意學士考得功名。通常古代科舉考試都在秋天,因此在端午節時,要考取功名中第的人吃糉子可以寓意一舉中的。

5、紀念屈原: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

傳說,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爲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久而久之,端午節吃糉子便成爲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

6、驅趕蛟龍:蛟龍會偷祭祀的東西,而它怕艾葉和五色繩,所以便用其來包祭祀食物。

《初學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漢代建武年間,長沙人晚間夢見一人,自稱是三閭大夫(屈原的官名),對他說:“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以後可用艾葉包住,用五色絲線捆好,蛟龍很怕這兩樣東西,這樣就不用擔心再被蛟龍破壞了!”於是,人們便以“菰葉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傳,逐漸發展爲我國端午節食品。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