糉子的用途樣子有關的風俗

本文已影響2.41W人 

糉子的用途樣子有關的風俗,端午食糉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包糉子主要是用柊葉、箬葉或菰蘆葉,統稱糉葉。但是很多人對於糉子還不是很瞭解,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糉子的用途樣子有關的風俗吧。

糉子的用途樣子的風俗1

一、糉子的用途

糉子用作祭祀,並不自祭祀原屈原。糉子最初用作祭祖及神靈。東晉範注《祠制》說:“仲夏薦角黍。”說明當時有夏至以角黍祭祀祖先神靈的習俗。

角黍,即角形的糉子。所謂‘角’,是指古代祭祀時最高級的供品爲牛,糉子的形狀代表牛角;‘黍’就是一種黃黏米。

用穀物製成的‘角黍’代表‘陽’;包角黍用的‘菰葉’(糉葉)爲‘陰’,陰陽結合,有驅邪納福、祈求平安的意思。”

糉子的用途樣子有關的風俗

擴展資料

端午節

端午節,是上古百越先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爲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

總的來說,端午節起源於南方百越先民擇“龍昇天”吉日祭祀龍祖,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把端午視爲“惡月惡日”起於北方中原,附會紀念屈原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端午風俗形成可以說是南北風俗融合的產物。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爲中國四大傳統節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廣泛,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端午的活動。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08年起,被列爲國家法定節假日。

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准將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端午節成爲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糉子的用途樣子的風俗2

一、端午食糉,糉子的習俗

端午節吃糉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糉子,又叫“角黍”、“筒糉”。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糉”。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爲廣東鹼水糉。

晉代,糉子被正式定爲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糉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糉子稱“益智糉”。 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糉,一名黍。”

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糉。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糉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糉子的用途樣子有關的風俗 第2張

到了唐代,糉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糉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糉”,即果品入糉。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糉裏見楊梅”的詩句。

這時還出現用糉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糉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糉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爲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糉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糉葉、包糉子,其花色品種更爲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糉;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糉子爲代表。

吃糉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糉子的用途樣子的風俗3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民間有吃糉子的.習慣,傳說是爲了紀念屈原。相傳在戰國時代,楚國三閭大夫及愛國詩人屈原投汨羅江自盡後,百姓爲了防止魚類破壞屈原的屍體,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讓魚吃米飯而不去咬屈原的遺體。

隨着時間的推移和改變,人們過端午節吃糉子已經成爲了一種承襲傳統的表現。

糉子種類

糉子不僅形狀很多,品種各異,由於中國各地風味不同,主要有甜、鹹兩種。甜味有白水糉、赤豆糉、蠶豆糉、棗子糉、玫瑰糉、瓜仁糉、豆沙豬油糉、棗泥豬油糉等。鹹味有豬肉糉、火腿糉、香腸糉、蝦仁糉、肉丁糉等,但以豬肉糉較多。

糉子的用途樣子有關的風俗 第3張

糉子屬於主食,三餐都可以吃,早餐甚至更合適。因爲早餐通常食慾不振,飲食數量較少,清香溫熱的糉子吃起來方便。

食用事項

無論什麼糉子都應趁熱吃,因爲加了油脂、肉、蛋黃的糉子更不宜冷吃,對於消化能力差的人來說尤其要注意。而有些質量差的糯米在冷後會有變硬現象,五穀雜糧糉子冷後的回生現象更明顯

糉子的用途樣子有關的風俗 第4張

糉子來歷的民間傳說

據唐沈亞之《屈原外傳》記載,屈原投江後,人們非常思念他,每到五月初五,就用竹筒裝上食物,投向水中祭祀。

到了東漢建武年間(公年22-55年),長沙有個各叫區回的人,大白天忽然看見了三閭大夫屈原顯靈,說到祭祀食物被蛟龍竊走,並告訴他以後再投,須裹上蓼葉,再纏上五色線,這些東西,蛟龍害怕,就不會吃了。

區回把這次奇遇告訴了鄉民,鄉民們便按屈原吩咐精心製作糉子。這個習俗一直沿襲至今。

這個神奇的傳說,最先被樑朝文學家吳均寫成一篇志怪小說,收在《續齊諧記》裏。說明糉子是人們紀念屈原的祭祀食品,後來又成爲端午節最主要的節日食品,至於爲什麼把它投向水中,一種說法是給屈原吃的,另一種說法“作此投江,以飼蛟龍。”

也就是說專門用糉子來喂蛟龍,以免它傷害屈原的身體。

爲什麼後來又用艾葉或葦葉、荷葉包糉子呢?《初學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漢代建武年間,長沙人晚間夢見一人,自稱是三閭大夫(屈原的官名),對他說:“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以後可用艾葉包住,將五色絲線捆好

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於是,人們便以菰葉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傳,並逐漸發展成爲我國的端午節食品。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