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風家規故事

本文已影響1.8W人 

家風家規故事1

我們家是一個大家庭,兄弟姐妹五個,孩子們的一輩有八個,都已長大成人。孝敬老人,兄弟和睦,關愛孩子,與人爲善,誠實守信,是整個家族的優良傳統。

家風家規故事

兄弟姐妹之間坦誠相待,遇事相互商量,共同解決。每次家庭聚會,都其樂融融,用婆婆的話說:“看着你們在一起有說有笑,我什麼都不吃也高興。”

公婆生病住院,兒女們輪流精心照顧。我爲公公捶背,同室的病友羨慕地問:“老先生,三閨女捶背舒服吧?”待我們走後,公公不無得意地說是三兒媳。婆婆已八十高齡,每次來住一段時間,我都爲她洗頭、洗澡。婆婆在城裏住不習慣,也從不願給兒女增添負擔,勤勞的婆婆在房前屋後種了許多蔬菜,還養了雞鴨,不斷地帶給她的孩子們。

長輩的一言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着孩子們,他們刻苦好學,工作踏實,舉止文明,願我們優良的家風代代相傳。

我們家是一個大家庭,兄弟姐妹五個,孩子們的一輩有八個,都已長大成人。孝敬老人,兄弟和睦,關愛孩子,與人爲善,誠實守信,是整個家族的優良傳統。

兄弟姐妹之間坦誠相待,遇事相互商量,共同解決。每次家庭聚會,都其樂融融,用婆婆的話說:“看着你們在一起有說有笑,我什麼都不吃也高興。”

公婆生病住院,兒女們輪流精心照顧。我爲公公捶背,同室的病友羨慕地問:“老先生,三閨女捶背舒服吧?”待我們走後,公公不無得意地說是三兒媳。婆婆已八十高齡,每次來住一段時間,我都爲她洗頭、洗澡。婆婆在城裏住不習慣,也從不願給兒女增添負擔,勤勞的婆婆在房前屋後種了許多蔬菜,還養了雞鴨,不斷地帶給她的孩子們。

長輩的一言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着孩子們,他們刻苦好學,工作踏實,舉止文明,願我們優良的家風代代相傳。

家風家規故事2

一日與師兄聊天,他說我張嘴閉嘴“您”“您”的很是奇怪。我反問,“對師兄這不是應該的嗎?”“是是,只是覺得你太客氣了”“也是從小家裏就這麼教的”“說的是,現在的孩子們淨不懂規矩的”。我聽了一愣,細細咂麼規矩這二字,大有國法,小有家規。 我媽不是什麼文化人,但爲人比較體面。從小她對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是:人活着是要有規矩的,孩子在街上走,穿着打扮看孃的手藝,說話辦事顯出爹的教養。出來這麼多年,每每通電話她從不噓寒問暖,而是一再叮囑:這年頭早已經沒有餓死的了,但在外面混的好壞沒關係,別給爸媽丟人就行。甚至在擇偶上,她的第一標準無所謂富貴,而是父母要知書達理。話不好聽,道理是對的。

細想想,從小我們家裏的規矩真是多多。光從吃上說,全家人圍坐着用餐,大人不動、小孩不能動,長輩坐在正中,其他人依次而坐,一般來說夫妻要挨着。有的孩子得寵可以挨着老人,但座椅不可高於長輩。吃飯坐下就不能再換位置,端着碗滿處跑那是要飯的。不能拿筷子敲碗,喝湯不許吸溜,吃飯不能吧唧嘴,閉上嘴咀嚼是基本禮儀,小孩吃飯出聲會捱罵。夾菜只能夾前面的,不許過河;許騎馬夾,不許擡轎夾;騎馬指夾浮頭的菜,擡轎就是抄底。吃飯時不能一隻手在桌下。家有客人,要謹記茶七、飯八、酒滿。客人回碗時一定不能說:還要飯嗎?得問:再給您添點?

去人家串門,拍門時先輕敲一下,再連敲兩下。急促的拍門是屬於報喪,本家必不悅。遞剪子時手要攥着剪子尖兒,把剪刀柄讓給對方。與人拍照合影,輕易不搭對方肩膀,除非是長輩疼孩子。

另外,我們家老人教育孩子還有許多瑣碎事。不許叉腿坐着,不許喳喳呼呼,不許嘬牙花子,不許斜眼看人,老說眼斜心不正。不許擄袖子挽褲腿,不許鬥楞腿,所謂男抖窮女抖賤。

當然,自己也不是什麼都還在守着。規矩是人定的,可能也在變,但與人爲善,對長輩、社會、生命的三分敬畏之心、禮待規矩在任何年代、任何國度都不能丟。

家風家規故事3

俗話說“國有國法,家有家規”,那麼什麼是家規呢?

家規、家訓其實就是在家庭裏形成的道德標準和行爲規範,也是所說的家風。體現着家人的價值追求和傳承。

家風也是社會風氣,公民道德的源頭。

家訓家規也就是古時一個家族的家法。

先曬曬我家的家規:

1、百善孝爲先,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孝敬父母,

遵從父母教導,進出家門要和父母打招呼,對父母講話態度恭敬,語氣親切。

2、要尊敬師長,見到老師、長輩、熟人要主動熱情打招呼,不可視而不見或見而避之;

3、熱愛祖國,要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集體榮譽感,這樣才能具有更強大的學習動力和熱情;

4、儀表端莊,站如鬆、立如鍾、走如風,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5、在公共場合要保持舉止文雅,談吐得體,不可大聲喧譁或嬉戲打鬧;

6、養成謙虛誠實的優良品格,要腳踏實地,不可弄虛作假,任何時間、任何理由,都不準說謊;

7、戒驕戒躁,不可驕傲自滿狂妄自大;

8、加強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自己能夠做到的事情要獨立完成,認真做事不可草率了事,今日事今日畢,不可無故拖延;

9、定時進餐,過時不許進食。不許吃零食及其它諸如漢堡包等垃圾食品;

10、家庭就餐應遵從“長者先,幼者後”的 原則,不可無視父母、長輩和客人而自己先行就坐進餐。吃多少盛多少,不可浪費糧食。

11、積極主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儘可能分擔父母的憂愁,理解父母的感受;

12、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有錯就改,學會自我批評;

13、要明辨是非、愛憎分明,積極向自己周圍的人宣揚正能量,爲創建和諧社會加把勁;

14、團結同學,助人爲樂,主動幫助學習上有困難的同學,教學相長、共同進步。

15、每學期開學前制定一個切實可行的學習計劃,在父母的監督下嚴格執行,及時完成計劃不可無故拖延。

16、堅持課前認真預習的好習慣,課堂上帶着問題認真聽講,

做好筆記,課後認真複習;

17、 學習上要知難而進,勇於探索、樂於探索疑難問題,不恥下問,把攻克難題當作一種樂趣。

18、不可玩物喪志。除週末、假期可以有條件有限制地看電視和使用電腦以外其它時間不得看電視、玩電腦。

19、嚴守社會公德,遵守社會秩序,愛護公物,不亂丟垃圾,做環保衛士;

20、要志存高遠,鍥而不捨,自強不息,永不言敗。

21、發現家庭成員中有違反家規的言行時要互相提醒,及時糾正錯誤。

本人出生於70年代初,小的時候家裏就有一些不成

文的家規,比如:家中來客人了,吃飯時小孩子是不能上桌一同用餐的,因爲習慣所以覺得很自然。

現在的小孩如果平時沒有這方面的教育就因爲來了客人而不允許其上桌用餐會覺得委屈的,甚至會憎恨起無辜的客人。

這不能怨孩子,父母應該自責,“人之初,性本善”孩子都是好孩子,只是看你如何教育。

家規家訓最好從孩子小的時候抓起,從娃娃抓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則,待孩子養成了不好的習慣後再去教育,讓他們改正就很有難度了。

記得當兒子還小的時候(大概四歲吧),一家三口回老家過春節。吃飯的時候,我將一塊魚籽用筷子夾給了父親,然後將另一塊夾給了母親,兒子端着碗在旁邊眼巴巴地等着,卻沒能如願,滿臉的不解和失望,我只是裝作沒看見。

在自己家裏吃飯的時候,無疑這些東東都是他的了,事後給兒子講了“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的道理,孩子聽後點了點頭表示明白了。

第二年再次回家過年,因爲開飯的時間有點晚,家中幾個一起玩的孩子都覺得餓了,看到飯桌上擺着做好的幾道菜就想大快朵頤,被兒子攔住了,“讓爺爺先吃”邊說邊跑到爺爺的身邊說:“爺爺你就先吃一口吧,我們都餓了,您先吃一口我們幾個就可以吃了”,大人們聽了都笑着稱讚說:“這孩子真懂事!”我就是這樣在生活中通過一件件小事將家規家訓無形地滲透給孩子,讓他在不知不覺中學習、理解並遵守家規,成爲一個敬老孝親、愛國奮進的好學生、好青年。

每個家庭的家規都有所不同,有成文的,也有不成文的,一句話、一個故事、一段記憶都可能成爲家規的載體。

在生活點點滴滴中影響着我們的心靈,塑造着我們的人格。從而帶動整個社會乃至整個國家向前發展。相信在這些良好家規的影響和教育下,我們偉大祖國的未來一定是輝煌的、燦爛的。

家風家規故事4

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5000年的文化傳承至今,深深的印在每個炎黃子孫的內心深處。同時,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文化傳承,無規矩不成方圓,良好的家風家規是一個家庭的文化傳承,也是對後輩人的一種鼓勵和鞭策,好的家風家規,是經歷了很多事情形成的,是經得起歷史的考驗。每個家風家規都有很多刻苦銘心的事情記錄,他不僅僅是一個故事,更是一種文化的積澱和傳承。

我家有個木質小方桌,四四方方,端莊大氣,看上去很有時代感,記得小時候我經常在這個小方桌上吃飯、寫作業、玩遊戲,可以說這個小方桌記錄了我們一家人生活的點點滴滴。記得上小學的時候,有一次我考試完數學,家長在輔導我修改述學試卷的時候,很認真的對我說,“你是個小馬虎,很多錯的題目,不是你不會做,而是不認真審題寫錯的,分數不應該這麼低”,聽過後,我還很生氣,不服勁,認爲自己考的分數還不錯,於是給媽媽說我們班的某某某比我還低!家長聽了,馬上就說別忘了我們的家規“謙爲貴、信爲本”,做任何事情要謙虛,不懂就要問,絕對不能驕傲自滿,同時要講誠信,有信心,腳踏實地,勇攀高峯。聽了家長的話,自己內心一陣,低下了頭認真反思,“謙爲貴,信爲本”,本以爲六個簡簡單單的字,卻有這麼深奧的內涵,家規的力量原來這麼給力,當你驕傲的時候他會提醒你,當你迷茫的時候他會鼓勵你。從小到大我經歷了很多事,但是始終沒有忘記這六個字。這件事情雖然已將過去很久,但是當時的情景還是歷歷在目,家規就是告誡自己和自己的家人,要走正道,匯聚正能量,不斷前行,不斷進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現在已經成爲父親的我,更爲深刻的感受到家風家規的重要意義,有責任和義務把這六字家風家規繼承和傳承下去,讓下一代知道家庭的歷史、國家的歷史,做一個有目標、有責任心、有擔當的人。一是讓孩子多看書,快速的掌握知識和了解歷史,增強對國家發展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二是讓孩子多參加實踐活動,多到黨的革命聖地、博物館參觀,瞭解中國的歷史,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三是以身作則,將“謙爲貴、信爲本”以實際行動讓孩子去用心感受到六個字的內涵。四是加強引導,孩子在成長中要加強引導教育,樹立良好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家規家訓的形成是伴隨着每個家庭每個成員經歷的很多事情不斷演變而形成的。我們在生活中會遇到很多的事情,這些事情看似雖小,但是隨着不斷的經歷和總結,家規家訓逐步形成。而且內容精闢,深入人心,不斷流傳,鑄就一個人的成就、一個家族的輝煌和一個民族的復興。

家風家規故事5

記得小時候吃飯時,我爸爸先給我爺爺盛飯,爺爺動筷了,我們纔敢吃飯,我爺爺就把好的給我吃,我也會再次夾往他的碗中,這就體現了我們“尊老愛幼、孝敬長輩”的家風。母親從小教導我,吃飯時不能說不吃或不想吃什麼什麼菜,不剩飯,不浪費;尊老愛幼,不能頂撞父母,要懂禮貌,不說謊話、不愛佔小便宜,要誠實守信,以一顆感恩的心去處事待人,父母身傳言教的教導我們,“和爲貴、孝爲先、勤爲寶、儉爲德”“知足常樂,待人以善”這些至理名言今天正以“家訓”的形式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

好的家風才能創造出好的家庭,俗話說:家和萬事興,相互體諒、相互寬容、相互信任、相互理解是家庭和睦的前提,在此基礎上的家庭,纔是幸福美滿的家庭。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只有家庭和睦,社會纔會穩定。

家風家規故事6

家風是寫出來掛在牆上呢?是在父親母親的話語裏呢?還是打小兒就藏在了心裏呢?一個詞,一句話,一段家庭的回憶,都是家風的載體。

家風是一種古老的傳統,家規是一種嚴格的祖訓,自古以來,家家家戶都有立家風家規的傳統和習慣。那麼我家的家風又是什麼呢? 不由得想起從小爺爺在我耳邊的叮嚀:“做人一定要誠實守信!”那是我上二年級的時候發生的一件事,有一天下午,下課了我從抽屜裏拿出書包準備放學回家,卻意外地發現抽屜裏頭好像有一樣東西,拿出一看,是一塊很精緻的手錶,手錶的錶盤中間還有很可愛的卡通形象,看着就讓人好喜歡,不由得有點動心了。我左顧右盼了一下,同學們也都在忙着收拾自己的東西,沒有人注意到我,我下意識將手錶攥在了手心裏,應該沒有人會看到吧,它是誰的?爲什麼會在我的抽屜裏?是下午活動課其他班級的同學落下的嗎?要是發現丟了會很着急吧……

可是它又是那麼的可愛和精緻,不管那麼多了,反正又不是我偷的,是它自己在我的抽屜裏的,對,想到這裏,我的心噗噗地跳地更快了,它歸我了!回到家,我就迫不及待地很得意地向爺爺展示我的“戰利品”,我卻突然看到了爺爺凝重的表情,“這不是你的東西,做人一定要誠實守信,不屬於你的一定要還回去。”爺爺那深邃的眼神彷彿要穿透我的心,看的我不由得低下了頭……

這一幕雖然已經過去了很多年,但是隻要說起我家的家風,它又會馬上浮現在我的眼前,爺爺意味深長的話語和深邃穿透的眼神時刻烙印在我的心頭,“做人一定要誠實守信,這樣才能頂天立地!”這就是我家的家風,我將牢記並始終秉承下去。

家風家規故事7

先生的曾祖父自幼失怙恃,生活過得非常清貧。他靠着自己的手藝養育了六個子女。生活的潛移默化中,孩子們都養成了勤儉樸素的生活習慣。子女們長大後各自成家立業,踏踏實實的工作,樸樸素素的生活,雖然沒有過上大富大貴的生活,家家也都是和諧美滿。每當過年回家的時候,都是滿滿的一屋人,曾祖父每每這時候都是喝着酒樂呵呵的。

祖父母都有一雙巧手,祖父善於木工,祖母善於繡花。家裏的小木凳基本都是祖父用剩餘的木材敲敲打打做成的,結實而耐用。先生的祖母,很小

就作爲祖父的童養媳生活在這個大家庭中,耳濡目染了家庭的變遷,更是將曾祖父的勤儉樸素的生活習慣發揮到極致。家裏的小物件,即便看着沒用的都能在她的巧手下變廢爲寶——零碎布加五彩線在祖母的飛針走線中成了寶寶的虎頭鞋;廢棄的飲料瓶變成了吊蘭的新家;舊鐵鍋裝滿厚厚的泥土,春天撒上種子就是一個小小的菜園子了。如此種種,真是數不勝數。

守護傳統,承傳血脈。沒有華麗的辭藻修飾,沒有精美的宣紙襯托,“勤儉樸素”已滲入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將慢慢傳承下去。

家風家規故事8

國家有法律,我的小家有規矩,我家的家風小故事我來說說珍惜糧食和水資源。

記得我以前,吃飯會掉米粒在地上、有些菜掉在桌子上、還有時候去外面吃自助餐我拿了好多吃的,根本吃不了!這些時候,媽媽都會教育我說不能浪費糧食,飯菜要吃多少拿多少,更不能把食物掉在地上或者桌子上,這些都會造成浪費。媽媽教我的第一首詩是《憫農》,我們的國家人口很多,每天都需要大量的食物供應,雖然我們現在很幸福富足的生活,但是也有一些地方的小朋友吃不了那麼好、那麼飽,我們應該珍惜現在的生活、更應該珍惜食物和糧食,絕不能浪費。還有更寶貴的資源是水,我們國家的水資源是很緊缺的,特別是北方很多用水是從南方調配過來的,而且水經過處理形成我們可以使用的自來水也需要特別多的程序和大量人力財力支撐,更不應該浪費。我從小喜歡玩水,媽媽常跟所說,水用多少接多少水不能浪費、刷牙和洗手時不用了要把水龍頭關上、有些清潔的水可以多次使用。

比如,我幫外婆洗菜,洗過菜的水可以倒入桶裏去擦地,洗過菜的水我還幫外婆澆花,這樣節省了很多水資源。媽媽給我看過一些照片,在非洲很多地方的小朋友喝不上水、吃不飽,瘦瘦的、嘴脣乾幹,我覺得他們很可憐。

珍惜糧食、水資源是一種美德,這樣的家風一直教育着我,我也會一直堅持和傳承下去。

家風家規故事9

梁啓超有九個子女,在他的教育、引導下,個個成爲某一領域的專家,甚至還產生了“一門三院士”的佳話。這“三院士”是建築學家樑思成、考古學家樑思永、火箭控制系統專家樑思禮。另外,四兒子樑思達是經濟學家,次女樑思莊是圖書館學家,三女兒樑思懿是社會活動家。

梁啓超對於子女的愛,是全方位的,不僅在求學,而且在爲人處世,甚至理財、時政等諸多方面,皆以平和、平等的態度展開。閱讀《梁啓超家書》,就會了解在寫給孩子們的信中梁啓超教育子女的表現堪稱典範。

寫信時,梁啓超毫不掩飾自己的愛。1927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寫道:“你們須知你爹爹是最富於感情的人,對於你們的愛情,十二分熱烈。你們無論功課若何忙迫,最少隔個把月總要來一封信,便幾個字報報平安也好。”

在求學這一方面,梁啓超根本不看重文憑,而是強調打好基礎,掌握好“火候”。他對樑思莊說:“未能立進大學,這有什麼要緊,‘求學問不是求文憑’,總要把牆基越築得厚越好。”並教孩子們求學問、做學問的方法——“總要‘猛火燉’和‘慢火燉’兩種工作循環交互着用去”。

家風家規故事10

家規家訓是家風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好的家風,離不開一個好的家規家訓。中國古人尤爲重視家規家訓的傳承,傳承了千百年的顏氏家訓、朱子治家格言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好的家規家訓不僅在古代發揮着無可比擬的育人作用,在當代家庭教育中同樣煥發着不朽的生命力。

爲更好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優秀的家規家訓引領社會風尚,河北新聞網推出“曬家規家訓 講家風故事”主題徵文大賽,通過網絡徵文的形式,展現廣大城鄉居民家庭的良好家規家訓,展示家規家教的精神力量,爲善美家風建設提供指引和遵循。

一、作品要求

即日起至20xx年9月15日,網民可圍繞“善行河北 善美家風”的精神內涵,以“家規家訓”爲主題,寫歷史上有關家規家訓的感悟,也可以寫當代的家規家訓,更可以寫自己家庭的家規家訓,講好家風故事。通過談體會、講故事、寫文章的方式,深入交流持家心得,推動人們從我做起,從家庭做起,從平凡事做起,自覺傳承優秀家風。

參賽作品體裁不限,要求字數不得少於600字(詩歌除外),不得多於3000字。所有參賽作品必須爲原創,要求文字生動,內容真實,切合主題。

二、徵集時間

即日起——20xx年9月15日

三、參與方式

1、登錄河北新聞網“曬家規家訓講家風故事”主題徵文活動專題,點擊我要上傳,上傳您的參賽作品。提交作品時必須提交個人詳細信息,包括作者真實姓名、地市、通訊地址及電話,活動組委會負責對該信息予以保密。

2、也可以通過電子郵箱投稿

郵箱地址:

四、評選方式及獎項設置

投稿結束後,主辦方將邀請省內專家、學者組成評審委員會,以專家評委會評分的方式評選出一等獎1篇,獎勵20xx元現金或獎品;二等獎5篇,每名獎勵1000元現金或獎品;三等獎10篇,每名獎勵500元現金或獎品;優秀獎50篇每名獎勵100元現金或獎品。每一位獲獎者還將獲得相應的榮譽證書。

家風家規故事11

我家雖然是一個平凡的小家庭,卻有着“不平凡”的家風。說它“不平凡”,並不是說我家的.家風有多麼“高大上”,而是他在我們家每個人的心中,都是“至高無上”的,是不可逾越的。因爲在我們看來,家是快樂的殿堂,家風就是殿堂的規矩,而沒有規矩就不成方圓;家是幸福的港灣,家風就是港灣的航道,而沒有航道就會錯綜複雜;家是繽紛的花園,家風就是花園的沃土,而沒有沃土就沒有芬芳的花朵。

我生活在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中,每個成員之間都相親相愛,和睦相處。而這樣的幸福來源於我的家風之一—百善孝爲先。

每到颳風下雨天,爸爸媽媽都會囑咐姥姥姥爺和爺爺奶奶不要出門,都會提前買好新鮮的蔬菜;每看到老人們有不舒服的時候,爸爸媽媽都會到跟前仔細詢問,或是帶着看病,或是不斷地電話叮囑;每次出去遊玩,爸爸媽媽選擇地點都會考慮是否適合姥姥姥爺和爺爺奶奶的出行。他們總是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但我知道,這是他們孝順的表現。

於是,每次下樓梯,我都會在姥姥身邊扶着;每次盛完飯,我總會第一碗給老人;每次出去玩,我都不會走很快,而且都會看看老人跟上了沒有。對姥姥姥爺和爺爺奶奶我是如此,對爸爸媽媽我也是關心着呢!

記得,有一次早上起來,我聽說爸爸發燒了,於是我立馬學着媽媽的樣子拿來了溫度計,先給爸爸試體溫,隨後給爸爸到了一杯溫水,並很嚴肅地對他說:“還在燒,一定要多喝水。”見爸爸迷迷糊糊的答應後,我又拉着媽媽,着手給爸爸按“套路”,熬起了小米粥。按照媽媽說的步驟和方法,我先倒了小半碗小米,用水進行了清洗,隨後坐上鍋,點火,搬來墊高的小凳子,站在上面,一點一點往鍋裏放小米,之後拿湯勺按一個方向不停攪動,快熟了的時候,還不忘讓媽媽拿來一個雞蛋,學着樣子往鍋裏臥了一個雞蛋,半個多小時後,小米粥熬好了,我小心翼翼的給爸爸端了一碗。我能看的出來,爸爸很難受,但他還是堅持的起來“香香地”喝了這碗粥,而且一邊喝,還一邊不住地說好喝,禁不住誘惑,我也喝了一口,“和平日沒什麼不一樣呀”,我詫異地問媽媽,媽媽摸着我的頭說,“那是因爲你喝到的是粥,可爸爸喝到的是孝心呀”。我不好意思地笑了。

這只是我家的家風故事中的一個小小的片段,更多的時候,它往往出現在一次次餐桌上的夾菜中,一次次生病時的守候中,甚至是一次次出門時關心的叮囑中。爸爸媽媽對姥姥、姥爺、爺爺、奶奶孝順,我對爸爸媽媽孝順,這就是我們幸福美滿的一家,百善孝爲先的家風,它讓我們知道了彼此關愛,它讓我們感受到了友愛和諧。而我也從家風中領悟出了愛的真諦,它更像是一顆火種,只要我們用愛心爲它助燃,它一定會照亮更多的人,溫暖更多的人。

家風家規故事12

無規矩不成方圓。從孟母三遷到岳母刺字,好的家風、家規、家訓承載了祖祖輩輩對後代的希望對後代的策鞭!是文化和道德的言傳身教,是智慧和處事方略的潛移默化!

“孝”:孝敬父母,尊敬師長。父母一直告誡我:百善孝爲先!記得小時候,我們家很窮,買不起好吃的東西,但每到春節,父母總會讓我把自家磨製的麪粉,挑選出來好的給爺爺奶奶、姥姥送去一份,每年如此。潛移默化中,直到自己工作了,有了收入,每次回家總會想着給長輩帶點什麼;上次回家,雖然自己過的很緊張,捨不得給買東西,把家裏的粉皮分了一部分給父母帶着。 “和”:家和萬事興,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只有家庭和睦,社會纔會穩定。我們家爺爺、爸爸他們都是弟兄五個,每到過年爺爺都會叫我們一大家人去吃飯,每次都是兩三桌,然後分別去伯伯、叔叔家吃飯,從小和睦相處,待人接物有大家庭的責任感。自己成家了,喜歡與鄰里和睦相處,我們家樓層有四個小家庭,只要我回老家,帶的栗子、小米等自家東西就給他們分一點,我們平時相處的很好。

家風家規故事13

我的家風是善良寬容,它的形成和薰陶來源於我的父親母親,他們用一生的言行,踐行和感染着我們兄妹,讓它在我們身上延伸,讓它成爲我們王氏家風傳承。

大哥和我們三個兄妹是同母異父,1973年春季,18歲的大哥獨自一人從山東來到北大荒投奔母親。當時的母親和大哥常常因爲話不投機而磕磕絆絆,父親總是盡力勸解着,讓母親包容大哥,爲大哥落戶口、跑工作,視大哥爲己出。以至於多年以後,逢年過節,大哥酒桌上常說的話就是:爸,沒有您,就沒有我的今天,您就是我的親爸!

十歲那年的三九天,記得那天特別的冷,北風呼嘯,煙泡讓人睜不開眼睛。快黑天的時候,給單位放羊的母親帶回來兩個十來歲的孩子,小姐弟倆穿的單薄,捲縮着身子,凍得簌簌發抖。母親告訴我們,這倆孩子是從家裏偷偷跑出來,步行近六十里路去找姐姐,大雪天迷了路,已經走了一天了,幸虧被放羊的母親遇見了。母親和父親商量:把孩子留在家中住下,聯繫上他們的家人讓他們放心。那天晚上,父母做了可口的飯菜。把最熱的炕頭讓給了姐弟倆。第二天的中午,姐弟倆的大姐趕到了家中,接走了他們。臨行前,姐弟倆跪下,向父母磕了三個響頭。

93年的秋天,住在本單位的一位親友結婚修繕房屋,他們另一個單位的老鄉會瓦匠,前來幫着換門窗,67歲的父親也去幫忙。那位瓦匠老鄉第一眼看到父親時,愣了一下,忽然一個箭步邁到父親跟前,一把拉住父親的手,連聲說:“恩人啊!我可找到你了,你記不記得,三十年前,你救過我的命!”父親想了很久,只得茫然搖頭:記不起來了。

“老鄉,你忘了,63年冬天排水,你在炊事班上班。那天我走了40里路去排水工地,到了你們連隊路段,我又凍又餓,已經沒有了力氣,癱坐在路邊。當時我想:完了,荒野地裏,我就是不餓死,也得凍死。老鄉,那時你正好送飯遇到了我,是你送我三個熱乎乎的大饅頭,救了我的命!”聽了他的話,父親只是淡淡的笑了:遇到誰都會那樣做的,不過我真的不記得了。

諸如此類,不勝枚舉!從記事起,父母的言行,深深地感染和影響着我們兄妹們。以至於在多年的待人接物和工作生活中,我們都能心懷善念,寬容待人,使之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家風,並傳遞給我們的兒女們。

寬容的胸懷是大海,善良的心地是黃金;如今我的父母已先後作古,我們兄妹們也漸漸變老,我們的孩子及孩子的孩子也在出生、在長大,而這份善良和寬容,必將成爲我們的家風,一代一代永遠傳下去。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