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兒科科普小知識

本文已影響1.38W人 

中醫兒科科普小知識,我們大家都都知道在生活中是有很多的兒科的小知識,有一些還是和中醫有關係的,小編和大家一起來看看中醫兒科科普小知識的相關資料,一起來看看吧。

中醫兒科科普小知識1

俗話說: 小兒內熱爲百病之源。

孩子有內熱的時候,往往時間不長就會生病,比如感冒、發熱、咳嗽、腹瀉、便祕、口瘡等。只要給我們一雙慧眼,都能夠及時發現小孩內熱,然後及時用小兒推拿清除,就可以防患於未然。

防大於治,哪位媽媽不想在寶寶生病之前,發現一些徵兆,預防孩子疾病的發生呢!當寶寶出現以下症狀時,儘快給寶寶來調理吧!

大便臭——腸胃有熱,不管腹瀉還是便祕,有時肛門紅。

小便黃——小腸有熱,嚴重的會出現紅腫。

中醫兒科科普小知識

口較臭——腸胃有熱,嚴重時會嘔吐。

有眼屎——有肝火,往往會伴隨脾胃積滯。

吐舌頭——心脾有熱,往往舌尖紅。

舌苔厚——往往乳食積滯,有胃熱,顏色越黃越熱,千萬不要拖到舌苔發黃再調理。

在中醫的範疇中,疾,病,症,不是一個概念,治的時也分的很細,治病的時候,病人說症,大夫分析屬於什麼病,在哪一髒,哪一腑,屬哪條經絡,然後治病,可以不治症,只治病,病好了,症自然就沒了,再者,好中醫看病,一個人就能把病看明白了,然後再治,好了。幾千年流傳,自有奇妙之處。從邏輯上講,一個不懂英語的人能批了英語卷子嗎?同理,不懂中醫的人有資格評論中醫嗎?

想做噴子,不妨好好讀一遍黃帝內經,四部經典,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懷悲天憫人情懷,萃取國學營養,如此,如果發現中醫是騙子,不科學,再噴不晚。書齋閱讀,自得其樂的人不會參與這個爭論的,醫學是特殊學科,面對的是對健康無所知的大衆,交流有時候確實有難度。

中醫兒科科普小知識2

摩腹

【部位】腹部

【操作】操作者洗淨雙手,兩手掌對搓至發熱,食、中、環三指併攏,將指腹面或手掌的掌面置於小兒腹部;按“摩腹繞臍”在腹部做環形、有節律的移動。

【注意】從操作宜勻速、緩慢、柔和,以小兒舒適爲度。小兒肌膚嬌嫩,操作者須剪短之間。必要時,可用小兒爽身粉做介質。

捏脊

【部位】背部,脊椎兩側,督脈的大椎至尾骨末端處。

【操作】操作者兩手的拇、食指交替配合,按推、捏、捻、放的先後順序,沿脊柱兩側,自下而上,從小兒的尾骶部至項下大椎捏拿一遍。根據病情及體質可捏拿4-6遍。第2遍開始的任何一遍中,可根據不同臟腑出現的症狀,採用“重提”的手法,有針對性的刺激背部的臟腑俞穴,以加強療效。第六遍結束後,用雙手拇指指腹在腰部腎俞穴處,適當地按揉結合。

足三裏穴

【位置】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丁下三寸(小兒的四橫指),脛骨前嵴外一橫指處。

迎香穴

【位置】鼻翼外緣中點旁,鼻脣溝中。

四神聰穴

【位置】頭頂部,百會穴(兩耳尖直上與頭頂正中線的交點處)前後左右各旁開一寸處,共四穴。

兒童保健濫用退熱藥

發熱是人體必要的保護機制。有些年輕的媽媽認爲孩子發了熱一吃退熱藥病就好了。因此,她們動不動就給孩子吃退熱藥。實際上,這樣做很容易造成假象,掩蓋症狀,使疾病難以診斷。

一般健康人的體溫約爲37℃,高於37℃則爲發熱。幼兒大腦發育尚未完善,體溫調節中樞功能薄弱,因此,孩子一有病就發熱,而其它症狀不顯,如感冒、麻疹、肺炎、局部感染、藥物反應、風溼熱等。發熱成了孩子有病的信號。因此,發熱是診斷疾病的重要體徵,如果熱一上來就用退熱藥把它壓下去,常常掩蓋了病情,給診斷事業困難,甚至到了疾病危急時才被確診。另外,有些退熱藥,如阿司匹林影響小兒凝血機制,導致皮膚、肺、腦等臟器出血;又如非那西丁可使新生兒血液中的低血紅蛋白變成高血紅蛋白,使紅細胞攜帶氧的能力下降,導致組織缺氧,嚴重的還會引起腦水腫、抽搐、昏迷等。因此,動不動就給退熱藥對孩子的健康是不利的。

小兒發熱時應查明原因,再作對症治療或病因治療。如果小兒體溫不超過38℃,一般不需要用退熱藥,在治療中密切觀察就行。當然,小兒體溫過高,如達39℃或以上就會嚴重影響孩子健康,且可發生驚厥、抽搐等。這種情況下,在積極治療的基礎上可用退熱藥,同時採用物理降溫法,如酒精擦澡、冰袋鎮頭等。

兒童保健濫用抗生素

流行病學調查證明,90%以上的上呼吸道感染是由於病毒感染引起的。

因此上呼吸道感染時常規應用抗菌素是不合適的,而且還會造成病原體對抗菌素產生抗藥性及其不良反應的威脅以及藥物的浪費。不要孩子一生病,就不管什麼原因便使用氯黴素、鏈黴素。如果長期使用鏈黴素、新黴素、慶大黴素、卡那黴素等抗生素,會對聽神經造成影響,引起眩暈、耳鳴,甚至耳聾。使用氯黴素可能引起再生障礙性貧血。8歲以內的`孩子,特別是新生兒,服用四環素、土黴素容易引起牙齒變黃,並使牙釉質發育不良,所以小兒不用四環素、土黴素。

兒童保健一病多藥

孩子患一種病,家長往往多種藥物齊頭並進。殊不知,藥物過雜,互相之間作用可抵消,而毒性反應卻相加,不僅療效不好,而且會出現不良反應。如將磺胺與Vc聯用,可加重腎臟中毒;青黴素與阿司匹林同用,可降低青黴素的'抗菌功效。至於青黴素、氯黴素、磺胺藥一齊上,或青黴素、頭孢菌素與慶大黴素爲伍,同樣有上述危險。

中醫兒科科普小知識 第2張

兒童保健體弱與補藥

時下給孩子服補藥的現象比比皆是。父母此舉的初衷不外乎是增強孩子的體質,促進其發育,但因缺乏醫學知識,結果事與願違,補出了毛病。一位醫生報告,9名嬰幼兒服用人蔘後都出現了神經系統症狀,另一名兒童服用大劑量人蔘後發生抽風、昏迷,最後喪命。專家的建議是:健康孩子最好不服補品,5歲以上的體弱兒可酌服,但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家長不可自作主張,以防意外。

兒童保健忌濫用維生素

維生素在兒童的生長髮育中確實起着重要作用,但不可盲目地認爲多多益善。不少藥用維生素有一定的不良作用甚至毒性反應,尤其是脂溶性維生素,用量過大或過久可能造成體內蓄積而中毒。如魚肝油(含Va與Vd)吃多了可引起發燒、厭食、煩躁、肝與腎臟功能受損。水溶性維生素雖較安全些,但也不可疏忽。如Vc服用過多可誘發尿路結石、脆骨症等。爲此,營養學家強調,應以食物中的天然維生素爲最佳選擇。

中醫兒科科普小知識3

中醫養生科普小知識

第一節 養生

養生,又名攝生、道生、保生等,保養身體之謂。換言之,養生是指根據生命發展的規律,採取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等措施而進行的一種健身益壽活動。中醫養生流派有靜神、動形、固精、調氣、食養及藥餌之分。養生內容廣泛,方法衆多,而以調飲食、慎起居、適寒溫、和喜怒爲其基本養生觀點。

中醫兒科科普小知識 第3張

一、天年與衰老

(一)天年

“天年”,是我國古代對人之壽命提出的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命題。人的自然壽命謂之天年,亦即天賦之年壽。生命的年限,即機體從出生到死亡所經歷的時間,稱之爲壽命。通常以年齡(指年代年齡,又稱曆法年齡)作爲衡量壽命長短的尺度。人的生命是有一定限度的,個體壽命有長有短,但大都不會超過一個最長的限度,人類自然壽命的最高限度,稱之爲壽限。一般而言,人類的最高壽命不超過120歲。“上壽百二十,古今所同”(《養生論》)。千百年來,人類的壽限並無重大突破。

人生歷程按年齡劃分:初生曰嬰,初語曰兒,初行曰孩,初學曰童,二十曰青年,三十曰壯年,四十曰強年,五十(亦稱半百)曰中年,六十日耆,七十曰老,八十曰耋,九十曰耄,九十以上曰壽考。

(二)衰老

1.衰老的概念:衰,衰弱,衰退之謂。老,年紀大,與“少”相對。引申爲衰,與“壯”相對。衰老,老而且衰之義,是指隨着年齡的增長,機體各臟腑組織器官功能全面地逐漸降低的過程。

衰老與老年不能等同,衰老是生命的動態過程,而老年則是整個機體的一個年齡階段。

老年未必均衰,衰亦未必均老,故有“老當益壯”、“未老先衰”之說。年滿60爲“花甲”,爲“下壽”,在歷代文獻上對老年開始年齡界限說法不一,但一般視肋歲爲老年期的開始年齡。按新的年齡劃分標準,60—74歲爲準老年或老年前期,75—89歲爲老年,90歲以上爲長壽。

2.衰老的發生機理

(1)陰陽失調:人生之本,本於陰陽。陰陽是人壽命的根本。“陰平陽祕,精神乃治”,“陰陽勻平,命日子人”,人體是一個陰陽運動協調平衡的統一體。人生歷程就是人體內部以及人體與外界之間的陰陽運動平衡的過程。陰陽協調平衡與否,是決定壽命長短的關鍵。陰陽失調則機體即可招致各種致病因素的侵襲,從而疾病叢生,而現衰老。因此,掌握生命陰陽運動的規律,圍繞燮理陰陽,進行養生,使其達到平衡協調,是推遲衰老,延年益壽的基本原則,是中醫養生學理論的核心。中國的傳統健身術和功法,都體現了這一思想,傳統功法概括爲虛實、剛柔、吸斥、動靜、開合、起落、放收、進退八法。此八法完全符合陰陽對立統一,協調乎衡的規律。又如太極拳的虛中有實,實中有虛,剛柔相濟,動靜相兼,每個姿勢和動作都體現了陰陽相反相成,協調平衡理論。總之,保持陰陽運動平衡狀態是延年益壽的根本,調節陰陽,使人體內外陰陽平衡協調,則可抗衰防老。

(2)臟腑虛衰:人體是以五臟爲中心的統一體。五臟陰陽是人體陰陽之根本,故五臟是人體生命的根本。五臟堅固,爲長壽之根,而五臟皆虛,是衰老之本。

腎氣虛衰:腎爲先天之本,主藏精,真陰真陽寓於其中,爲元氣生生不息之地、陰陽化生之源泉、五臟六腑之本。腎氣充盛,元氣充足,陰平陽祕,生化不已,則精神健旺,形體強健,而腎氣虛衰,元氣不足,陰損陽耗,生化衰憊,人之衰老就會加速而來。

脾胃虛衰:脾胃爲水穀之海,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與腎同爲五臟六腑之本。人以水谷爲本,人體的生長髮育,維持生命的一切物質,均賴脾胃以生。脾胃虛衰,化源不足,氣血虧虛,元氣不充,則體弱多病而早衰。故曰:脾胃爲養生之本。調理脾胃爲“養老之大要”。

心臟虛衰:心藏神而主血脈,爲君主之官,五臟六腑之大主,生命活動的主宰。“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以此養生則殃”(《素問·靈蘭祕典論》)。心曠神悅。氣血充足,體強神旺,壽延年增。反之,“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心臟虛衰,氣虧血少,體弱神疲,早衰減壽。故歷代養生學家尤其強調保養心神,認爲調養心神乃養生之宗,治病之本。

肝臟衰憊:肝主疏泄,調暢氣機,主藏血而爲血海。調節氣機升降出入,爲天地之體用,爲百病之綱領,生死之樞機。肝氣條達,氣機調暢,內而臟腑,外而肌肉,縱橫往來,氣血周流,並行不悖。肝爲氣化之本,臟腑經絡之氣化,皆賴肝之氣化以鼓舞。肝爲五臟之賊,隨着年齡增長,肝氣日衰,肝血日虛,疏泄不利,則性情變異,百脈不定,鬢髮憔焦,筋萎爲癆,而不能終其壽。

肺臟衰弱:肺主氣,司呼吸,爲百脈之宗。人生以氣爲本,“人受天地之氣,以化生性命”(《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原道》)。氣貴運行不息,升降有常,爲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及壽夭的關鍵。肺氣虛衰,治節不行,則多病早衰而夭亡。

(3)精氣衰竭:人身“三寶”——精、氣、神,是養生的關鍵。精爲生命活動的基礎,人的四肢、九竅和內臟的活動以及人的精神思維意識活動,均以精氣爲源泉與動力。精化氣,氣生神,神御形。精是氣、形、神的基礎,亦是健康和長壽的根本。故曰:“善養生者,必寶其精,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身健則病少,神氣堅強,老而宜壯,皆本乎精也”(《類經·攝生類》)。精貴充盈固祕,而難成易虧,故保精存精爲壽命之本。

二、養生的基本原則

(一)順應自然

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生於天地之間,依賴於自然而生存,也就必須受自然規律的支配和制約,即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這種天人相應或稱天人合一學說,是中醫效法自然,順時養生的理論依據。順應自然養生包括順應四時調攝和晝夜晨昏調養。晝夜變化,比之於四時,所謂朝則爲春,日中爲夏,日人爲秋,夜半爲冬。白晝陽氣主事,入夜陰氣主事。四時與晝夜的陰陽變化,人亦應之。所以,生活起居,要順應四時晝夜的變化,動靜和宜,衣着適當,飲食調配合理,體現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

人不僅有自然屬性,更重要的還有社會屬性。人不能脫離社會而生存。人與外界環境是一個統一整體。外界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因此,中醫學認爲“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社會環境一方面供給人類所需要的物質生活資料,滿足人們的生理需要,另一方面又形成和制約着人的心理活動。隨着醫學模式的變化,社會醫學、心身醫學均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日益顯示出重視社會因素與心理保健對人類健康長壽的重要性:社會因素可以通過對人的精神狀態和身體素質的影響而影響人的健康。所以人必須適應四時晝夜和社會因素的變化而採取相應的攝生措施,才能健康長壽。故曰:“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靈樞·本神》)。

(二)形神共養

形神合一,又稱形與神俱,形神相因,是中醫學的生命觀。形者神之質,神者形之用;形爲神之基,神爲形之主;無形則神無以生,無神則形不可活:形與神俱,方能盡終天年;因此,養生只有做到形神共養,才能保持生命的健康長壽:所謂形神共養,是指不僅要注意形體的保養,而且還要注意精神的攝生,使形體強健,精神充沛,身體和精神得到協調發展,才能保持生命的健康長壽。中醫養生學的養生方法很多,但從本質上看,統而言之,不外“養神”與“養形”兩端,即所謂“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形神共養,神爲首務,神明則形安。神爲生命的主宰,宜於清靜內守,而不宜躁動妄耗。故中醫養生觀以調神爲第一要義,守神以全形。通過清靜養神、四氣調神、積精養神、修性怡神、氣功練神等,以保持神氣的清靜,增強心身健康,達到調神和強身的統一。

形體是人體生命的基礎,神依附於形而存在,有了形體,纔有生命,有了生命方能產生精神活動和具有生理功能。形盛則神旺,形衰則神衰,形謝則神滅。形體的動靜盛衰,關係着精、氣、神的衰旺存亡。中醫養生學主張動以養形,以形勞而不倦爲度,用勞動、舞蹈、散步,導引、按摩等,以運動形體,調和氣血,疏通經絡,通利九竅,防病健身。

靜以養神,動以養形,動靜結合,剛柔相濟,以動靜適宜爲度。形神共養,動靜互涵,才符合生命運動的客觀規律,有益於強身防病。

(三)保精護腎

保精護腎是指利用各種手段和方法來調養腎精,使精氣充足,體健神旺,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精是構成人體和促進人體生長髮育的基本物質,精氣神是人身“三寶”,精化氣,氣生神,神御形,精是氣形神的基礎,爲健康長壽的根本。精稟於先天,養於水谷而藏於五臟。五臟安和,精自得養。五臟之中,腎爲先天,主藏精,故保精重在保養腎精。中醫養生學強調節慾以保精,使精盈充盛,有利於心身健康。若縱情泄慾,則精液枯竭,真氣耗散而未老先衰。節慾並非絕欲,乃房事有節之謂。保養腎精之法甚多,除節慾保精外,尚有運動保健、導引補腎、按摩益腎、食療補腎和藥物調養等。

(四)調養脾胃,

脾胃爲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故脾胃強弱是決定人之壽天的重要因素,“土氣爲萬物之源,胃氣爲養生之主。胃強則強,胃弱則弱,有胃則生,無胃則死,是以養生家當以脾胃爲先”(《景嶽全書·脾胃》)。脾胃健旺,水谷精微化源充盛,則精氣充足,臟腑功能強盛,神自健旺。脾胃爲氣機升降之樞紐,脾胃協調,可促進和調節機體新陳代謝,保證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因此,中醫養生學十分重視調養脾胃,通過飲食調節、藥物調節、精神調節、鍼灸按摩、氣功調節、起居勞逸等調攝,以達到健運脾胃,調養後天,延年益壽的目的。

先天之本在腎,後天之本在脾,先天生後天,後天養先天,二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凋補脾腎是培補正氣之大旨,也是全身形而防早衰的重要途徑,喜歡養生知識的,可以關注小編,小編也會定期更新文章,讓大家學習養生之道,有一個好的身體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