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風的故事

本文已影響2.16W人 

家風的故事1

家風,是一個家庭的風氣,是一種規範,是家庭風範的體現,更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道德理論的體現。想要有一個好的家,就必須要有一個好的家訓,才能會有一個好家風。

家風的故事

良好的家風是家庭留給每個成員的寶貴的精神財富。古有仁智禮義信,今有勤孝謙之思,良好家風的背景各異,也各有千秋,或仁愛寬厚,父慈子孝,兄弟和睦,鄰里友愛。或克勤克儉,常懷一粥一飯來之不易之念,靠勤奮新家聚業,講節約精打細算。或本分做人,不爲富動,盡職盡事,誠信待人。以上種種,在無形中影響着家人,讓子女終生受益,其價值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因此,我家也有家訓——本分做人,誠實守信。

家訓作爲一種無形的力量,一直在潛移默化的影響民風。古代就有好多誠實的人,孔子就是其中一個。孔子早在20xx多年前就教育他的弟子要誠實、守信,在學習中,知道就說知道,不知就說不知。他認爲,這纔是對待學習的正確態度。

曾子也是一個誠實守信的人。有一次,曾子的妻子準備去趕集,由於孩子哭鬧不已,曾子的妻子許諾孩子回來後殺豬給他吃。曾子妻子從市集上回來後,看見曾子捉豬來殺,連忙上前阻止道:“玩不過和孩子說着玩的。”曾子說:“和孩子是不可以說着玩的。小孩子不懂事,凡事跟着父母學,聽父母教導。現在你哄騙他,就是教孩子騙人啊。”於是曾子把豬殺了。曾子深深懂得,誠實守信,說話算話是做人的基本準則,諾失信不殺豬,那麼家裏的豬保住了,卻在一個純潔的孩子的心靈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陰影。曾子也不欺騙孩子,更培養了孩子講信用的品質。

這些故事我看過許許多多,爸爸媽媽也常常用家訓教導我做一個誠實的孩子。有一次數學考試,同學們都在認認真真的答卷,教室裏一片沙沙的寫字聲,很快,有些同學答完了,已經交了卷。突然,有個聲音從我身後傳來,我清清楚楚的聽到有兩個已經交卷的同學在議論答案,按照他們說的答案,我仔仔細細的檢查着我的試卷。哎呀,有一道題錯了。改,我的腦子立刻閃出這個念頭。這道題8分呢!不改太可惜了。“改還是不改”,正在我猶豫時,想到了自己家的家訓,誠實。於是,我放下手中的筆,走上了講臺,把試卷交給了老師。那次雖然只考了92分,但我很高興,更問心無愧,因爲這是我真實的成績。通過這次考試,我懂得了一個道理:做人要誠實守信,不能自欺欺人。

是啊!只有千千萬萬個家庭的風氣好,社會風氣纔會好,只有千千萬萬個家庭和諧,才能實現全世界的和諧,家風正則民風淳,民風淳則社風清,社風清纔有社稷安。讓我們共同努力,讓千千萬萬個家庭學家訓,樹家風,讓明天的祖國更美好、更和諧。

家風的故事2

我們家是一個大家庭,兄弟姐妹五個,孩子們的一輩有八個,都已長大成人。孝敬老人,兄弟和睦,關愛孩子,與人爲善,誠實守信,是整個家族的優良傳統。

兄弟姐妹之間坦誠相待,遇事相互商量,共同解決。每次家庭聚會,都其樂融融,用婆婆的話說:“看着你們在一起有說有笑,我什麼都不吃也高興。”

公婆生病住院,兒女們輪流精心照顧。我爲公公捶背,同室的病友羨慕地問:“老先生,三閨女捶背舒服吧?”待我們走後,公公不無得意地說是三兒媳。婆婆已八十高齡,每次來住一段時間,我都爲她洗頭、洗澡。婆婆在城裏住不習慣,也從不願給兒女增添負擔,勤勞的婆婆在房前屋後種了許多蔬菜,還養了雞鴨,不斷地帶給她的孩子們。

長輩的一言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着孩子們,他們刻苦好學,工作踏實,舉止文明,願我們優良的家風代代相傳。

我們家是一個大家庭,兄弟姐妹五個,孩子們的一輩有八個,都已長大成人。孝敬老人,兄弟和睦,關愛孩子,與人爲善,誠實守信,是整個家族的優良傳統。

兄弟姐妹之間坦誠相待,遇事相互商量,共同解決。每次家庭聚會,都其樂融融,用婆婆的話說:“看着你們在一起有說有笑,我什麼都不吃也高興。”

公婆生病住院,兒女們輪流精心照顧。我爲公公捶背,同室的病友羨慕地問:“老先生,三閨女捶背舒服吧?”待我們走後,公公不無得意地說是三兒媳。婆婆已八十高齡,每次來住一段時間,我都爲她洗頭、洗澡。婆婆在城裏住不習慣,也從不願給兒女增添負擔,勤勞的婆婆在房前屋後種了許多蔬菜,還養了雞鴨,不斷地帶給她的孩子們。

長輩的一言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着孩子們,他們刻苦好學,工作踏實,舉止文明,願我們優良的家風代代相傳。

家風的故事3

家風,一個家庭中的風氣。家風是一個家庭長期培育形成的一種文化和道德氛圍,有一種強大的感染力量,是家庭倫理和家庭美德的集中體現。家風作爲一種精神力量,它既能在思想道德上約束家庭成員,又能促使家庭成員在一種文明、和諧、健康、向上的氛圍中不斷髮展。

我覺得良好家風的形成一定要帶孩子做兩件事情——閱讀和旅行。這個暑假,我們一家三口就去了祖國的首都北京。我們一起參觀了國家博物館、軍事博物館,瞭解了祖國的歷史發展,同時感受到祖國今天的強大離不開一代又一代領導人和廣大人民羣衆的艱苦奮鬥精神;我們一起遊覽了故宮、頤和園,領略了北京這座城市的博大與俊美。

通過這次旅行,我感覺孩子有了不一樣的精神面貌,一下子懂事了、長大了。他的視野和眼界開闊了,纔能有更多的想法,面對事情的看法也會有更多的角度。我們在旅行中一起面對有趣的事情和一些小的困難,但這些都是我們成長所要經歷的。

在平時的生活中,作爲父母我們也要以身作則,用實際行動爲孩子樹立榜樣。讓好的家風在我們家傳承。

家風的故事4

提起“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許多人會首先想到千古傳誦的《醉翁亭記》。“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那種幽美山景,那份瀟灑坦然,皆讓人心嚮往之。

其實,歐陽修不僅是北宋詩文**運動的領袖,而且是著名的政治家、史學家,曾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身居高位。他憂國憂民,對有真才實學的後輩竭力推薦,使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張載、程顥等一大批青年才俊脫穎而出。他重視傳承清廉自守的家風,還寫下名篇《誨學說》,教誨後代及世人要勤學上進,做有用之才。

寡母“畫荻”自幼苦讀

宋仁宗天聖八年(公元1030年),23歲的歐陽修中進士,次年即任西京(洛陽)留守推官。歐陽修在洛陽“守”了3年,邁出了步入仕途的第一步。

歐陽修是吉州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其父親歐陽觀也曾在綿州(今四川綿陽)任推官,主管刑獄。歐陽修出生於綿陽,可他4歲時,父親便患重病去世了。歐陽觀爲官清正廉潔,沒什麼積蓄,歐陽修的母親鄭氏只得帶着歐陽修到湖北隨州去投奔歐陽修的叔叔。

叔叔家不富裕,好在鄭氏是受過教育的大家閨秀,用池塘邊長的荻(dí)草稈當筆,鋪沙當紙,教歐陽修寫字,直到寫對、寫工整爲止。這便是慈母教子典故“畫荻課子”的由來。

歐陽修後來在爲父母所作墓表(祭文)《瀧岡阡表》中,記述了幼時母親的諸多教導。“汝父爲吏,廉而好施與,喜賓客……故其亡也,無一瓦之覆、一壠之植……吾何恃而能自守耶?吾於汝父,知其一二,有待於汝也。”“夫養不必豐,要於孝;利雖不得博於物,要其心之厚於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鄭氏常用歐陽觀生前的言行教育兒子,要求他清廉自守,奉養長輩不一定要衣食豐厚,重要的是要孝順,待人處事則要敦厚仁愛。

在母親的教導下,天資聰穎的歐陽修勤奮好學,叔叔給他留下的書籍很快便讀完。他還常從城南李家借書抄讀,往往書不待抄完,已能成誦,“自幼所作詩賦文字,下筆已如成人”。

“三上”作文清廉做官

歐陽修在洛陽僅3年,卻在這裏留下了深深的印記。他遍訪民間,將洛陽牡丹的栽培歷史、種植技術、品種、花期及賞花習俗等作了詳盡總結,撰寫出歷史上第一部牡丹專著——《洛陽牡丹記》。“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爲天下奇。”他的千古名句更爲後人津津樂道。

從洛陽起步,歐陽修書寫了自己跌宕起伏的精彩人生。雖然在政治上因支持革新、變法數次被貶,但他在學術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他倡導詩文**,一生創作散文500多篇,文字簡潔凝練、清新自然,開創了一代文風,留下《醉翁亭記》《秋聲賦》等名篇。他參與修訂《新唐書》、自著《新五代史》,還撰寫金石學著作《集古錄》,編輯和整理了周代至隋唐的金石器物、銘文碑刻上千件。

對於自己著述頗豐的原因,歐陽修在《歸田錄》中這樣解釋:“餘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馬上、枕上、廁上也。蓋唯此尤可以屬思爾。”意思是,他所著文章,多是在騎馬、睡覺前、如廁時構思完成的。此話反映出他惜時如金的一貫作風,他總是在政務繁忙之餘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零星時間進行文學創作。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然玉之爲物,有不變之常德,雖不琢以爲器,而猶不害爲玉也。人之性,因物則遷,不學,則舍君子而爲小人,可不念哉?”在《誨學說》中,他更用簡練的文字寫出深刻的道理,教誨人們只有“學”才能知“道”,才能懂得人生道理,才能成爲有德有才的“君子”。

歐陽修不僅勤勉有加,而且爲政清廉。他做官多年,一直帶着寡母和妻兒借住在衙門大院,還租住過破舊的民房,“牆壁豁四達,幸家無貯儲”,他42歲纔在安徽買房置地。

爲了避免有人變相**,歐陽修甚至連轄區內出產的東西都不買。侄子十二郎要從南方來看望他,他在家書《與十二侄》中特別囑託道:“昨書中言欲買硃砂來,吾不缺此物,汝於官下宜守廉,何得買官下物。吾在官所,除飲食物外,不曾買一物,汝可安此爲戒也。”

“獎引後進”多舉賢才

《新唐書》修成後,按照以往的規矩,史書只署官階最高者的姓名,歐陽修的官階比宋祁高,歐陽修卻以宋祁“編修費時長,功甚偉大”改了規矩,於是《新唐書》的《紀》《傳》部分署名歐陽修,《列傳》部分署名宋祁。卓著的成就和美德,使歐陽修成爲北宋文壇公認的領袖,“以文章道德爲一世宗師”,“天下翕然師尊之”。

“取讀軾書,不覺汗出,快哉快哉,老夫當避路,放他一頭地也。”歐陽修在給好友梅堯臣的信中這樣盛讚蘇軾,盡顯發現賢才後極度歡悅的心情。對有真才實學的後輩賢者,他極力推薦,使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張載、程顥等一大批青年才俊脫穎而出。

公元1041年,當時還默默無聞的曾鞏,給歐陽修寫了一封自薦信,並獻《時務策》,表達政見。歐陽修讀後賞識不已,在回信中說:“其大者固已魁壘,其於小者亦可以中尺度。”曾鞏擅長古文策論,輕於應舉時文,屢試不第。爲此,歐陽修特撰《送曾鞏秀才序》爲其叫屈,又把曾鞏納入門下。在歐陽修的培養和幫助下,曾鞏於公元1057年高中進士,從此一鳴天下知。

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成名,也得益於歐陽修這位伯樂。據北宋葉夢得《避暑錄話》記載,公元1056年,48歲的蘇洵攜蘇軾、蘇轍兄弟以文章爲“敲門磚”,拜訪了益州知州張方平,希望得到舉薦。張方平寫了一封推薦信,讓蘇氏父子去京城拜訪翰林學士歐陽修。之前,歐陽修與張方平曾因政見不同而交怨,但當歐陽修讀了蘇洵的文章後,並不因爲他是政敵推薦的而怠慢,反而擊節道:“後來文章當在此!”立即向宋仁宗上《薦布衣蘇洵狀》,贊其“文章不爲空言而期於有用”“辭辯閎偉,博於古而宜於今,實有用之言”,極力舉薦,蘇洵從此名動京師。

另據《宋史·本傳》載,歐陽修“獎引後進,如恐不及,賞識之下,率爲聞人”。歐陽修的胸禁、眼光和影響可見一斑。

寶玉不琢不成器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然玉之爲物,有不變之常德,雖不琢以爲器,而猶不害爲玉也。人之性,因物則遷,不學,則舍君子而爲小人,可不念哉?”

這段話出自宋代歐陽修所作《誨學說》一文,是用於告誡其子歐陽奕努力學習的家訓。其中“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一句出自儒家典籍《禮記》,大意是闡明學習對於一個人的重要性,歐陽修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深入闡發:那玉石即便未經打磨,好歹本性還是玉石的本性,不會變爛變壞,但人呢?人要是不好好學習,那麼狀況就可能十分糟糕了,墮落成小人乃至壞人都有可能!

歐陽修是大文豪,也是北宋有名的政治家,在許多領域都有所建樹,更令人稱道的是,他還舉薦提拔了許多傑出人才,唐宋八大家中竟然有五人都是出自其門下,號爲“千古伯樂”,更隨之引領開創了一場文化革新運動,讓其好學重家的家風,走出一家之門,影響到了一個王朝。

這與他自幼所得到的良好家教密不可分,他也極爲重視家教,《誨學說》一文,不僅是他對兒子的家訓,也是自己的一番回憶。

家風的故事5

家風是一個家的道德標準,如果每個人都恪守良好的家訓,那麼我們的社會將會是多麼的和諧幸福啊!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正是我家的家風!

我奶奶就是一個非常節儉的人。有一次,我看見奶奶正在淘米,我說:“奶奶,我來幫你吧!”奶奶高興的說:“好吧,我孫子真是長大了,能幫奶奶幹活了,別把袖子弄溼了。”不一會兒我就把米淘好了,我剛想把水倒掉,奶奶就說:“別倒,還可以用呢!淘米水可以澆花,洗臉,洗衣服……”當時我心裏就想,可真是個節約的奶奶。

我家不僅奶奶節約,爸爸也是,記得有一次我們吃飯的時候,我着急出去玩,狼吞虎嚥的弄了桌子上,地上都是米粒,爸爸很生氣,一臉嚴肅的對我說:“我們起早貪黑的下地幹活,就爲了這點糧食,你卻是這樣的不知道珍惜,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你都白學了嗎?”然後爸爸又給我講了很多爺爺奶奶那時候捱餓的事情,我終於明白了,爲什麼現在生活富裕了,奶奶還依然那麼節儉。心裏暗下決心,要改掉這個浪費的壞習慣。

其實我家像是這樣勤儉節約的例子還有很多,這也就是我家的家風,我一定會把它繼承發揚,做勤儉節約的人。

家風的故事6

侃母教子:

東晉名將陶侃的母親湛氏是中國古代一位有名的良母。她與孟母、歐陽母、岳母一起被尊爲中國古代“四大賢母”。她那出色的言傳身教常使人感動得潸然淚下。《幼學》雲:“侃母截髮以筵賓。村媼殺雞而謝客。此女之賢者。”這“侃母”,指的就是這位偉大的母親。

湛氏出生於三國時期吳國的新淦縣南市村?今江西省新干縣金川鎮?。16歲那年,因一個偶然的機會,她嫁給吳國揚武將軍陶丹爲妾。生下陶侃沒幾年,丈夫陶丹便病逝。從此,家道中落,一蹶不振。由於孤苦無依,湛氏只好攜帶幼小的侃兒由潯陽(今九江市)回新淦孃家,以紡織爲生,供陶侃讀書。

由於陶侃讀書萬卷,精通兵法,後被太守範逵薦爲縣令。陶侃在踏上仕途赴任之際,湛氏把兒子叫到跟前,語重心長地說:

“侃兒,爲娘苦了一世,總算看到你有了出頭之日。但望我兒做一個清正之人,不可誤國害民。”

“放心吧,母親,陶侃記住了。”

“爲娘拿不出什麼東西爲兒餞行,就送你三件土物吧。”

“三件土物?”陶侃頗爲不解,”娘,你——”

“是的,三件土物,”湛氏拿出一個事先準備好的包袱遞給陶侃說,“帶上它吧,到時你自會明白的。”

來到官府後,陶侃打開包袱一看,只見裏面包着一坯土塊,一隻土碗和一塊白色土布。他先是一怔,過了一會兒,才慢慢領悟到母親的用意。原來一坯土塊是教兒永記家鄉故土;一隻土碗,是教兒莫貪圖榮華富貴,要保持自家本色;這一塊白色土布,更是教兒爲官要盡心恤民,廉潔自奉,清清白白,永不忘本。

母親的箴告,深深打動了陶侃的心。後來陶侃在仕途上果如湛氏所望,正直爲人,清白做官。

陶侃在海陽做縣吏的時候,恰好監管漁業。孝順的陶侃念及一生貧居鄉間的慈母,心中總覺歉然不安。有一次,趁下屬出差順路之便,囑託他帶了一罈醃魚送交母親。

誰知湛氏卻原封不動地將這一罈魚退了回來,並在信中寫道:“你身爲官吏,拿官家的東西回來,不但沒有好處,反而會增加我的精神負擔啊!”

陶侃收到母親退回的魚和回信,大爲震動,愧疚萬分。他決心遵循母親的教導,清白做人,廉潔爲宮,勤於政事,多爲國家做有益的工作。

後人贊曰:“世之爲母者如湛氏之能教其子,則國何患無人材之用?而天下之用惡有不理哉?”(明·張九韶《重修陶母墓記》;康熙《新淦縣誌》卷十四《藝文志·記》)

陶侃學富五車,爲人正直,秉公守法,因而他的仕途十分順利。他從長吏、太尉、都督大將軍一直做到封長沙郡公,成爲中國古人治學和爲官的表率。而這一切都與陶母的教育是分不開的。

東晉元帝大興元年(公元318年),一代賢母湛氏去世了,人們遵照她的遺囑,將她葬於新淦縣城。

家風的故事7

“國有國法,校有校規,家有家風”,每一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風,我們家的家風是勤儉節約。

有一天,我去二爹爹家裏吃飯,我看見桌子上有很多的零食,我忍不住大吃特吃起來。到吃飯的時間,我的肚子已經鼓鼓的了。開飯了,我自己去鍋裏盛了一碗飯,在餐桌上慢慢的吃起來。當我吃到一半的時候,就吃不下去了,只好偷偷的將剩下的飯倒進了垃圾桶。媽媽知道這件事之後,跑到我面前訓了我一頓,並且告訴我每一粒米飯的來之不易,聽了媽媽的話,讓我想起了唐代李紳寫的《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從那以後,我再也沒在吃飯前吃零食,也沒有剩下飯,每次都吃得乾乾淨淨。

我們家還有一些家風,比如“過年的時候吃團圓飯,不說不吉利的話”。“尊敬老人”、“勤儉節約”……我的家風要繼續傳下去!

家風的故事8

古往今來,家風乃是一個家庭或宗族重要的精力內核,是一切家庭成員都務必遵從的行爲原則和品德規範。作爲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品德,家風時刻淨化着每一個家庭成員的心靈,它是最無痕的教育。

但什麼是家風恐怕不一樣的人會有不一樣的答案:司馬光在《訓儉示康》中表示:

晚清名臣曾國藩在家訓中反覆強調,最敗人的兩個字------傲、惰。“惰”是惰性,就是明白就應做有好處的事,卻總找理由,不是不做事,就是做無聊的事。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就是一個“勤”字。曾國藩在家訓中說,勤字功夫,第一貴早起,第二貴有恆;凡將相無種,聖賢豪傑無種,只要人肯立志,都能夠做得到的。

曾國藩一生成就建立在“勤”字上。晚年身體不好,休息三四個月,自悔到什麼地步他在日記中說:“人而不勤,則萬事俱廢,一傢俱有衰象,餘於三四月內,不治一事,於居家之道,大有所悖,愧悻無已。”病一好,立刻給自己寫了工作時間表,上午會客,聽工作彙報,寫日記,寫奏摺下午處理公文晚上,溫詩,寫古文等。由此可見,堅持勤奮是一個人能否成功的重要品質之一。

作爲一名家長,我深知勤奮、堅持的重要性。所以在生活中個性嚴格要求。一次孩子犯懶,不想去舞蹈班了。她擺出各種理由,什麼作業多呀;覺得累呀;腿疼,不舒服呀等。當時我想,孩子所說並不是完全沒有道理,孩子也很辛苦。但轉念一想,如果我讓孩子放縱一次,就會有下一次。長此以往,就會助長孩子懶惰、散漫的不良習慣。勤奮堅持的態度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培養。於是,我拒絕了孩子可憐巴巴央求,當了一次“狠心”的媽媽。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需要家長的監督,需要家長的鼓勁兒。在孩子出現懶惰的苗頭時,家長要及時提醒;在孩子失去勤奮動力時,家長要加油鼓勁兒,甚至嚴厲督促。這樣才能養成良好的習慣。

古往今來,家風乃是一個家庭或宗族重要的精力內核,是一切家庭成員都務必遵從的行爲原則和品德規範。家風是一種綜合的教育力量,它是透過日常生活影響家庭成員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的一種無形的力量。家風對孩子們則是一種無言的.教誨、無字的典籍,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經常的教育。生活中,每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性格特徵、道德素養、爲人處事等,無不烙上家風的印記!

讓我們從細微處着眼,從點滴小事做起,爲着子子孫孫的完美未來,爲着世界的溫馨和諧,身體力行,做“好家風“的建立者,實踐者,推行者,給社會留下一道道絢麗的風景,讓我們偉大的祖國成爲一個高度禮貌、繁榮昌盛的大家庭!

家風的故事9

家庭是圃,孩子是苗,家風如潤物細無聲的小雨點。小苗只有在雨露的滋潤下,才能健康成長,孩子只有在優良家風的薰陶下,才能出類拔萃。

記得把孩子剛送進幼兒園時,我擔心的是孩子會不會哭着找媽媽,會不會自己小便洗手,會不會自己吃飯,媽媽不在中午能安然入睡嗎??生活上的一切我都擔心着。孩子入園一週來,出乎我們全家的意料,她不哭也不鬧,從老師的反饋來看,孩子能自己大口的吃飯,自己睡覺,也不怎麼哭鬧,似乎很快就適應了幼兒園生活,全家都爲此感到高興,似乎一切走上正軌。一天我提早下班回家,孩子已經放學回家,正專心的玩着玩具,我不經意間看到她手裏拿着幾片雪花片在玩,自己好像沒買過這樣的玩具,這是哪來的呢?我問道:“寶貝,你手裏玩的雪花片是哪來的?”孩子天真的回答我說:“是幼兒園的呀!”我聽了忙問:“那你是怎麼拿回來的?”孩子告訴我說是偷偷放在口袋裏拿回家的,聽了她的回答我忙找奶奶問是怎麼回事,孩子的奶奶說有時是看見她會拿一兩片雪花片回家,看看是小東西自己也沒在意,只要孩子高興就好。奶奶的話讓我意識到自己對孩子的關心少了,隔代的溺愛會對孩子造成一些負面影響,我得告訴她們這樣是不對的。孩子的這種行爲我沒有責怪和發火,而是讓她知道幼兒園的玩具是小朋友們一起玩的,玩具的家在幼兒園,離開幼兒園它們也會不開心。接着和奶奶溝通,讓她以後每天接孩子的時候問問她口袋裏有沒有玩具忘記放回去了,如果有,就趕快送回去。

隨後的每一天,我都會提醒奶奶每天問問孩子,有時也會問孩子今天有沒有忘記把玩具送回家,剛開始奶奶告訴我,孩子今天又拿了玩具,不過提醒她後就送回去了,後來孩子會主動和奶奶說自己沒有忘記送玩具回家,幾周後,孩子已經牢記幼兒園的玩具是大家一起玩的,不能拿回家。經過這件事,我發現孩子變得懂事了,不再亂動別人的東西,不隨便接受別人的禮物,和小朋友相處也懂得謙讓了。 怎樣的教育就會有怎樣的孩子。良好的家風能幫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幫助他們健康成長。

家風的故事10

每次爸爸媽媽帶我去親戚家玩,親戚見了我都會說我瘦。媽媽說我只長個子不長肉,都是不愛吃飯惹的禍。 前兩年我吃飯還要爸爸媽媽喂,塞到嘴巴里的飯,有時候還是吐出來,常常弄得身上地上都是飯粒。現在長大了一點了,自己吃飯了。但是,如果媽媽做的菜不和心意,吃飯就沒有胃口,吃了二三口就不想再動了。如果爸爸媽媽硬要讓我吃完,我就會裝肚子痛,牙痛之類的,他們也就拿我沒辦法了。

現在我上學了,我學到一首古詩,叫做《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雖然詩中的句子媽媽一直提起,我也知道了這首詩的意思,但我並不以爲然,真正讓我體會到詩中含義的是我和爸爸回老家的奶奶家的那次。

奶奶家的門前有一塊菜地,菜地裏種了很多蔬菜。我們到的時候奶奶正在地裏幹活,我好奇地走過去看,原來奶奶在給菜除草,我覺得挺好玩,也跟着一起動起手來。沒想到幹了一會兒就覺得腰痠背疼了。奶奶說要吃到菜不僅要除草,還要給它們澆水,施肥,打農藥等等,原來種蔬菜這麼辛苦!吃午飯的時候爺爺和奶奶說起他們小時候的事,那時

碰到十年荒災,常常沒有飯吃,爲了充飢,經常吃一些樹皮、野菜,如果誰家的粗糧能填飽肚子,那就非常幸運了。當時爺爺最大的願望就是以後能夠吃飽,能夠餐餐吃上一碗白米飯。我聽了感覺很慚愧,心想以後再也不浪費糧食了。

家風的故事11

從孟母三遷到岳母刺字,再到現如今的家風。它已經決定了一個人的一生,乃至命運。它會化作一葉舟,載着你,飄洋過人生的大海。

父母都是讀書人,對於我的品性更是嚴格。家風的傳承,他們言傳,更是身教。父親對我說過:“你可以不聰明,但你不能做生活的矮子;你可以不勇敢,但你一定要堅強;你可以不富有,但你絕對不能不誠實。爸爸不奢求太多,只希望你可以品行端正,至少要活出自己的態度。”而這句話的每一個字,我的父母都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實際上,在平常的生活中都是母親教導我比較多。父親常常在外工作,母親就擔負起了持家的重任。即便如此,媽媽仍然是從容不迫,井井有條,從不見絲毫慌亂。媽媽告訴我:“不論做何事,都要有計劃,她希望我能成爲一個自立的孩子。”媽媽曾與我講述她的童年,小時候,一家人都很艱苦,外婆做農活,外公則是早年當兵。母親一放學就趕回家裏,早早地完成作業,就幫着外婆洗衣、燒飯,挑起生活的重擔。

現在想來,童年的快樂也真是簡單,買一包兩毛錢的話梅也能開心很久……我想,雖然沒有經歷過,但那艱苦的歲月裏母親一家四口,卻是一片歡聲笑語。誠然,再茁壯的成長也會長出側枝。不得不承認我幼時自以爲是的“好主意”,現在細想有些真是荒唐至極,我忍不住笑出聲。可腦海忽然浮現一幅場景。那是11歲那年吧,我突發奇想地在衛生間玩泡沫,整個地板滑溜溜的,玩夠了,就把手一洗,繼續看書去了。然而,我不知道的是,奶奶差一點在清理泡沫的時候滑倒,奶奶也一把年紀了,要是真的摔了,後果……不堪設想。小時天真的我不知道父親爲何要動怒,看着爸爸嚴厲的雙眼,只覺得那目光像兩把利劍,逼得我無法呼吸。終於,父親開口了:“做一件事首先要搞清楚做事的意義。其次,既然你做了,就應該自己收拾殘局。”罰我不許吃飯。我從沒見過這麼兇巴巴的爸爸,畢竟是個小孩,眼淚忍不住決堤而出。過了許久,父親也不忍心,走進廚房下了碗麪,放在我面前,隨即有些疲憊地走進臥室,一聲淡淡的嘆息傳入我耳中。我無神的扒拉着麪條,“吧嗒”淚水落入面中,那是生平吃得最苦澀的一碗麪。父親嚴厲的話語彷彿還回蕩在我耳畔,那不忍心的表情又在眼前浮現。父親用這樣的方式教會我做人的道理。這件事掌控着我的人生信條,讓我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踏實,平穩。

如果人生是海,那麼我們就是船,信念似帆,家風則爲海風。讓我們在人生的海洋裏乘風破浪。也正如李白詩中所寫:“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家風的故事12

我們要有一顆善良的心、真誠的心、積極向上的心。良好的家風是引領我們前進的動力,在一個有品質的家訓下,有助於我們健康成長。

媽媽告訴我,我們家的家風是:尊老愛幼、助人爲樂、勤儉節約、誠實守信、鄰里團結等。媽媽說:“在家裏做到這些,家庭就會和睦幸福;在學校做到這些,校園就會充滿歡樂;在社會做到這些,社會將處處充滿愛”。媽媽也是這樣要求自己的。

媽媽有一顆至善至美的心:她經常幫助別人,如二奶身體不好,媽媽就經常幫她做家務,給雞打料、跟二奶一起下地幹活、做好飯後叫她來我家一起吃;她尊老愛幼,媽媽經常告訴我們:“不要氣爺爺奶奶,聽他們的話,不能頂嘴,買好吃的一定要先給爺爺奶奶送去。”有好東西時,媽媽總是最後一個吃;她勤儉節約,媽媽的衣服、鞋子還都是好幾年前的呢!在媽媽的教育薰陶下我也成爲爸爸媽媽、老師同學眼中的樂於助人的好學生。我給大家講一講發生在我身邊的小故事。在我們班級我是老師的小助手,幫老師收發作業,幫後進生補課。有一次我二姑結婚中午我去她家吃飯,可是到了中午我同桌還有幾道題不會,想讓我教教她。我想中午還得去吃飯呢,我講完題再去就會晚了。這時媽媽的叮嚀又出現在了耳邊。我毅然決然地留下來給我同桌講題。雖然我到我二姑家他們已經吃上飯了,但我收穫了友誼信任。我們班同學都叫我小老師呢!在家我是爸爸媽媽的小助手,燒火、端水等等。

媽媽告訴我的這些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希望夥伴們都能從自己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我們邁進一小步,社會將邁進一大步。

家風的故事13

新年裏,我認識了一個新詞——“家風”。

近日,我在電視節目裏看到了一個有趣的話題:家風是什麼?讓我也想認識自己家的家風是什麼?

看到新聞上被採訪的叔叔阿姨們說:“家風是一個家的全貌,家風是在自己家好家風的基礎上去認識別人家中的優良美德。”通過觀看這個節目,讓我知道了什麼是家風,也認識了不少優良的家風。家風就是做善事,不求回報;家風就是爲人老實,不幹壞事;家風就是小小舉動創美德;家風就是常做好事,無怨無悔;家風就是心中有家,心中有國。

現在,我與大家聊聊我自己家的好家風:“做事勤勤懇懇,任勞任怨;要用積極向上的陽光心態去面對眼前的重重困難;待人有禮貌。”

首先,在勤勤懇懇方面,我的姥爺是一個好例子。我的姥爺是一個農民,他不管颳風下雨都要去田地裏種菜收割,他勤勤懇懇從不叫苦叫累。接着,在待人有禮貌方面,我跟爺爺學。爺爺是做生意人,每次與同事打電話時總會叫上幾聲“你好”,新年裏爺爺打電話時總會送幾句新年祝福語。還有,在陽光心態方面,爸爸是我的榜樣。雖然,爸爸工作繁忙,但是不管工作再忙,爸爸也不會愁眉苦臉,總會積極面對。

家風就是一個家族的面貌,我要好好牢記長輩告訴我的好家風。

家風的故事14

世上千千萬萬的人,都生活在千千萬萬的家庭中;每一個不同的家庭,都有着不同的家風,進而造就了千千萬萬不同的人。法國作家羅蘭曾經說過:“環境中每一個人的言行品格,都是融入成長過程的建材,使這個人思想感情與行爲受到感染,左右着這個人的生活態度。”由此可見,家風建設對一個人的成長至關重要。

在我的家中,一直以來都有一股清澈的家風滋潤我成長,那就是——勤儉節約之風。

首先說,勤。自古以來,婦孺之間廣爲傳頌的就是:“業精於勤荒於嬉!”古人也常常將勤作爲立家之本。從小就聽說了《馬蘭花》的故事,我便立志要做一個勤勞勇敢,善良淳樸的人;我相信勤儉是爲人的本分。勤,不僅是勤於學習,也是勤于思考,更是勤於腳踏實地的做人做事。不貪便宜,樸實誠信,做一個本分的人,這是我家人要我秉承的家風。

再來說,儉。儉是一種節儉有度的生活態度,是一種化繁爲簡的生活方式。儉,節儉,司馬光曾在《由儉事康》中說過:“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中國古代歷代帝王總是因爲揮霍無度而不理朝政,最終導致國家滅亡,曲終人散。所以生活節儉才能居安思危。當我們養成節儉的習慣,就不容易爲眼前花花綠綠的世界迷惑,也才能更專心做好每一件事情。勤儉結合,才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以前我總是喜歡浪費筆墨文具,經常沒用完就丟掉,當我看到貧困山區的孩子因爲物資匱乏而不能上學的事情時,我就深深認識到生活的不易,也更加意識到節約的重要性;只有養成不浪費的好習慣,纔能有細水長流的好生活。

勤儉是一種文明,是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勤儉是一種態度,蓄滿生活的正能量,才能揚帆起航;勤儉是一種品質,培養我們謙虛自省,天天向上。這種勤儉之風,源於家族良好的家風。春秋時期齊國的相國晏嬰,自幼深受勤儉家風的影響,爲官正直。別人說他過於節衣縮食,而他卻說:“一個國家的風貌是通過百姓的高潔品行所表現的。”最終被皇帝看中其品格而重用。晚晴時期的朝廷重臣曾國藩,一生勤儉,好學務實,他的家風一直成爲我們後人學習的典範。中國古代類似故事還有很多,舉不勝舉。所以說,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

家庭是圃,孩子是苗,孩子只有在父母營養雨露的澆灌下,才能成長得更健康更強壯。父母是孩子的鏡子,良好的家風培養了孩子良好的性情,薰陶了孩子出類拔萃的優良品格。這種無形的力量會影響並且教育孩子在社會上的爲人處世和人生態度。只有家風端正清澈,文化才得以昌盛,國家才得以富強。所以,作爲炎黃子孫的我們,應該將好的家風世代傳承!

家風的故事15

“國有國法,校有校規,家有家風。”家風又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每個家庭的傳統風尚。家風其實就是每個家庭的導師一樣,讓我們明白了簡單而又深刻的道理。

在我小的時候,我們家就有家風啦,誠實做人和尊老愛幼。

記得有一次,我和同學們約在週末去圖書館看書,可是太陽公公在和我們玩捉迷藏似的,躲了起來,天空中突然下起了雨。我想:我要是去圖書館,就會被淋成落湯雞了;我要是不去圖書館的話,我就失信於人了。孔子曾說過:“人無信不立、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我的心裏很是糾結,爸爸看到我很糾結,就問我怎麼回事,然後和藹地對我說:“誠信做人,是做人的根本。如果你不去圖書館,那就證明你是一個沒有誠信的人,難道你沒有聽過《曾子殺豬》的故事嗎?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一定要有誠信,要守信承諾。”雖然那天有些同學沒能來,但是這件事讓我更深刻地體會到了我的家風:誠實做人。我做到了誠信,沒有違揹我們的家風。

還有一個家風是尊老愛幼。記得有一次,我乘坐公共汽車。到達某站後,進來了一位老人,車上沒有座位了。我就主動的把位子讓給了這位老人,車上傳來了激烈而經久不息的掌聲……

誠信,伴我一生,成爲了我的座右銘,和我形影不離。尊老愛幼是做人的根本,是每個人應該擁有的。他們是美德的傳承,讓美德的種子在每個人的心中成長!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