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論的故事》教學反思(15篇)

本文已影響1.02W人 

作爲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纔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爭論的故事》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爭論的故事》教學反思(15篇)

《爭論的故事》教學反思1

《爭論的故事》這篇故事情節生動有趣,學生的學習興趣很濃,因此第一部分的教學,我就採用抓關鍵詞講故事的辦法來引領學生一次又一次地主動接觸文本,講故事聽故事是孩子的天性所好,再加上我們班的孩子思維比較活躍,所以這部分教學輕鬆、有趣,效果不錯!在教學第二部分讓學生髮揮想象時,一位同學說:“兄弟倆不應該爭論不休,天上有一羣的大雁飛過,他們可以一人射一隻,按照各自喜歡的方式煮來吃,不是一樣兩全其美嗎?”好幾個同學跟着頻頻點頭,說:“就是呀。”另一位同學說:“如果只有一張弓,那就誰射下來聽誰的,也不用爭論不休了。”......同學關於怎麼吃大雁的奇思妙想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因爲這個故事我也聽過多次,其中的寓意瞭然於心,但我卻從未像孩子們那樣去想象、思考、質疑。所謂教學相長,在這節課中收穫更多的是我還是學生,還真說不清呢。

《爭論的故事》教學反思2

今天教學《爭論的故事》,本課故事情節生動有趣,學生的學習興趣很濃,因此第一部分的教學,我就採用抓關鍵詞講故事的辦法來引領學生一次又一次地主動接觸文本,講故事聽故事是孩子的天性所好,所以這部分教學輕鬆、有趣,效果不錯!

教學第二部分時,我問同學們:想先聽聽盛老師的學生們的感想還是想先聽聽咱們班同學的感想?結果他們都選擇了先聽聽盛老師的學生們的感想,於是我們就採用分組朗讀和個別分角色讀的方式來體會同學們的話,並順勢推薦了“各抒已見”這個成語來表達同學們七嘴八舌發表意見的情景。最後我出示那12個小圓點說:“這裏還省略了許多同學的許多想法,其中也包含咱們班同學的感想。現在就請你們自己來補充吧。”本以爲先學習了盛老師的學生們的想法後,孩子們的思路會被侷限了,大概只能重複其中一些觀點或語言了。沒想到他們的想法卻出乎我的意料。

一位同學說:“兄弟倆不應該爭論不休,天上有一羣的大雁飛過,他們可以一人射一隻,按照各自喜歡的方式煮來吃,不是一樣兩全其美嗎?”好幾個同學跟着頻頻點頭,說:“就是呀。”

另一位同學說:“如果只有一張弓,那就誰射下來聽誰的,也不用爭論不休了。”

全班大笑,雖然有些武斷,但這也是解決問題的一種辦法呀。我很高興孩子們能有這麼多奇特的想法,但離真正的寓意似乎還有距離,於是我問:“大家聽出來沒有,他們的想法中有一個共同的地方是什麼?”孩子們想了想,猜出來了:“都要把大雁射下來。”“是呀,無論是一人射一隻吃,還是把一隻分開兩半吃,或是誰射下來就聽誰的吃,都得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必須先把大雁射下來呀。這就是課文中哪句話的意思?”“關鍵是要先做起來。”“對,先做就能抓住時機,後做往往就貽誤時機了,說到這兒,你想到了哪個成語?”“先下手爲強。”“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我一看時機已經成熟,就讓孩子們聯繫自己的理想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他們很容易領悟到:無論理想多麼偉大,關鍵是現在要珍惜時光,努力學習,爲將來實現理想打下堅實的基礎。

雖然這節課後來同學們的發言也很精彩,但我印象最深的卻還是那幾個同學關於怎麼吃大雁的奇思妙想。因爲這個故事我也聽過多次,其中的寓意瞭然於心,但我卻從未像孩子們那樣去想象、思考、質疑。所謂教學相長,在這節課中收穫更多的是我還是學生,還真說不清呢。

《爭論的故事》教學反思3

“爭論”一詞在漢語詞典裏的解釋是:各執己見,互相辯論。爭論的故事緣自很久以前的一對兄弟倆;爭論的原因很簡單:關於大雁的吃法,一個說煮着吃好吃,一個說烤着吃好吃;由於兩個人各執己見,爭論不休,導致爭論的結果就是大雁早已飛得無影無蹤了。

學生的爭論之一:

小雯:這對兄弟倆可真笨,既然有一羣大雁從眼前飛過,幹嘛不每人射下一隻?這樣哥哥可以煮着吃,弟弟可以烤着吃,倆個人就不用這麼爭了。

玲瓏:不對!不管是誰開了槍,那羣大雁就會飛散了,他們就不會得到兩隻了。

學生的爭論之二:

小薛:書上寫這倆個兄弟準備找食物來充飢,爲什麼看見了大雁不馬上把它射下來,反而還要爭呢?

小齊:因爲他們太餓了,看見天空中飛的大雁,就以爲大雁已經屬於他們了。你看,書上插圖裏的兄弟倆都流口水了,卻忘了大雁會飛走的!所以就先考慮到底該怎麼吃了。

學生在課堂上也開始了脣槍舌戰,你來我往,絲毫不亞於這兄弟倆的爭執。也許他們也受到了文中盛老師的鼓勵,開始各抒己見;也許他們就是盛老師的學生,針對這個故事在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爭論的故事》教學反思4

《爭論的故事》系蘇教版第六冊的一篇課文,課文講了盛老師給同學講了一個故事:兄弟倆爲怎麼些大雁而爭論,結果大雁早已飛走了。故事講完,盛老師讓大家各自發表自己的感想。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呢?

1、課堂上的聲音

在《爭論的故事》教學中,出現了兩種聲音,而且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現將兩種聲音實錄如下:

a.課堂1的聲音:

師:聽了這個故事,你懂得了什麼?

生1:兄弟倆真笨,白白讓大雁飛走了。

生2:不是他們的笨,是他們沒有抓住時機。

生3:兄弟倆這樣爭論下去,時間都白白浪費了。

生4:不管做什麼,關鍵是要先做起來。

師:剛纔說的是書上的四種觀點,你們以爲誰說得對呢?

生:我支持第四種觀點:不管做什麼,關鍵是要先做起來。

師:爲什麼呢?

生1:因爲前面的三種說法太淺顯了,最後一句話纔是總結道理。

生2:這句話放在最後,又最深重,是整個故事的總結。所以“不管做什麼,關鍵是要先做起來”,真正告訴我們的是道理。

師:有不同意見嗎?

(生都滿意地點點頭,沒有一個表示有異議。)

師;(總結)是啊,故事告訴我們,不管做什麼,關鍵是要先做起來。光說不做是不明智的,這樣只能浪費時間,貽誤時機。

b.課堂2的聲音:

師:聽了這個故事,和課文中這些學生的感想。你又是怎麼想的呢?在小組裏交流一下。(師生交流)

生1:兄弟倆真笨,白白讓大雁飛走了。

生2:不是他們笨,是他們沒有抓住時機。。。

生3:他們的爭論,白白浪費了時機。

生4:不管做什麼,關鍵要先做起來。

生5:我以爲兄弟倆的爭論都在說死話,結果大雁飛走了,告訴我們人不能說死話,要相互謙讓一點。

生6:我奶奶常跟我說,“好貓不叫”叫的最響的貓不一定是捉老鼠最多的貓,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說的多不如做的多。”

……

(大家交流了許多觀點,更多的是支持:“不管做什麼,關鍵要做起來”)

師:課文中的盛老師支持哪一種觀點呢?

生:課文寫“盛老師聚精會神的聽着,不時向同學們投去讚許的目光”,那麼盛老師對所有的觀點都贊同肯定。

師:你們對盛老師的態度滿意嗎?

生:不滿意,盛老師對什麼觀點都:“讚許”,那我們就不知道該聽誰的了。

……

(生大多數不滿意,都分學生表示滿意。)

師:同學們,對於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其實,是很正常的。只要你說的有道理。說兄弟倆很笨,我覺得有理;說他們白白浪費時間也是事實;說沒抓住時機也對,說做事關鍵先做起來也行……

(課堂上嘰嘰喳喳,議論紛紛。)

2、爭論的聲音

課堂上兩種聲音,折射出兩種教育思想,另一方面要對自己的教學行爲作深刻的反思,大膽地解剖。這個過程是漫長的,甚至是痛苦的,它需要我們反覆地剖析與反思,不斷地更新教學理念,改進教學行爲。孰是孰非呢?支持課堂1的教師認爲,故事是則寓言,掌握寓意是寓言教學的一個重要的目標,學生的發表僅代表自己的思考和感受但不一定正確,只有“不管做什麼,關鍵是要先做起來”才一語破的,而且這樣學生也能接受。支持課堂2的教師認爲,新的課程標準一再提出學生對文本的反應可以是多元的,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這些也是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基礎。文中盛老師那“讚許的目光”也就是肯定了這種多元的反應,也體現了編者、教材的價值取向。

《爭論的故事》教學反思5

我今天上的《爭論的故事》是一篇通過故事揭示道理的文章。課文寫盛老師給同學們講了個故事,並引導學生交流聽後的感想,說明做事應把握好時機,如果陷入無休止的爭論,必將貽誤時機而一事無成。課文層次清楚,1-5自然段是盛老師講的故事,6-11自然段是同學們的感想。課文有兩個顯著的特色:

1、借事說理。敘事的部分雖然佔到三分之二以上的篇幅,但歸根結底爭論是爲揭示哲理服務的。

2、大量運用人物語言,以對話推進故事發展。全文只有首尾兩個自然段是客觀的敘述,其他文字均爲人物語言。以“講”代“敘”,增強了故事的緊湊性。

現代小學語文教學理論認爲:創設語文教學情境,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智力達到最佳激活狀態,溝通生活實際與語文學習。新課標倡導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在這一理論的指導下,本課我主要採用以下幾種教學法:

1、情境教學法:在學習課文的三、四自然段時,讓學生圍繞兄弟倆怎樣爭論、爭論了幾次 展開討論,並讓學生盡情地演。孩子喜歡錶演,也喜歡看別人表演。那富有情趣的角色形象,特別接近兒童生活的戲劇形式,不僅喚起他們的新異感、好奇心,在角色意識的驅動下,全身心地投入地由“扮演角色”而逐步“進入角色”。在此理論的指引下,我充分的引導學生盡情飾演兄弟二人的對話部分,通過學生表演——改進——再表演等形式,使兄弟二人因爭論而面紅耳赤的形象得以充分展露。

2、朗讀體會法:“書讀百遍,其意自現。”《爭論的故事》一文中兄弟二人的對話很多,因此,在教學中,我充分引導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讀書活動:自讀、齊讀、分角色朗讀……從而讓學生在讀中感知、想象、體驗,進入課文所描繪的境界。通過抑揚頓挫、聲情並茂的朗讀,感受爭論時的語氣、表情、動作。同時在朗讀中,聯繫上下文理解關鍵詞語的意思。讓學生在角色朗讀、情境表演中感受故事內容,品讀文章。

3、互動教學法:在整堂課中都穿插設計了一些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討論、表演、交流、評價等教學環節,促使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思考。

今天這節課,我覺得取得了以下的教學效果:

1、反覆練讀,讀出爭論的語氣。學生對這篇課文都很有興趣,每個學生都積極的朗讀課文,學生的朗讀水平都得到了普遍的提高。

2、這篇課文並不難理解,主要能從故事中明白道理,所以我在處理教材時,拓展學生的思維,學生的想像力被充分挖掘出來了,學生的表演很到位,課堂氣氛活躍。

3、通過朗讀、講故事、表演,學生的參與面廣,各類學生都有收穫。他們都懂得了做事一定要抓住時機,並能積極從身邊的`事做起。

4、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各種形式對詞語的理解得較透徹。

通過教學,我覺得還有一些不足的地方:

1、最後的拓展練習還不夠貼近實際生活,這樣的事例比較難找。

2、有的學生朗讀的還不夠有感情。

3、多媒體課件的製作水平和使用技巧有待提高。

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們應儘量讓每個學生都成爲學習的主人,把學習的舞臺,發揮的空間留給學生,讓他們在學習中自主去發現、感受和體驗,培養他們健全的個性、創新的思維和語言實踐能力。

《爭論的故事》教學反思6

師:“兄弟倆真笨”“笨”在哪裏?

生:他們吵完架後,大雁都飛走了。

生:在他們吵架時,大雁已經飛走了。

師:課文中說“他們沒有抓住時機”指的是什麼時機?

生:是射下大雁的最佳時機。

師:說得不錯。爲什麼說兄弟倆這樣爭論下去時間都白白浪費掉了?

生:他這樣爭論下去,等他們有結論的時候,大雁都已經飛走了。

生:大雁飛走了,他們的爭論也就沒有用了。

生:……

師:同學們都有自己的見解,與其這樣毫無意義地爭論下去,還不如怎樣做?

生:(齊答)還不如先把大雁射下來。

師:聽了這個故事,你從中你領悟到了什麼?

生:兄弟倆太笨了,白白讓大雁飛走了。

生:兄弟倆沒有抓住時機,他們應該先把大雁射下來,再商量着該怎麼吃?

生:對呀,他們應該先做起來再說。

生:我也從兄弟倆爭論中明白,我們不管做什麼事,要先做起來再說。

(師向說出自己見解的同學投去讚許的目光,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後面的部分。)

生:……

師小結:同學們能夠從這個故事中領悟到這麼多,真是不錯!老師很佩服大家。課文中的同學們是怎麼說的?(引讀課文中學生說的觀點)今後我們無論做什麼事,都要善於抓住時機,不要因爲所謂的爭論而浪費時間、貽誤時機,要先做起來再說。

師:盛老師聚精會神地聽着,不時向同學們投去讚許的目光--

(1)讚許是什麼意思

(2)盛老師爲什麼向同學們投去讚許的目光?

生:因爲同學們說得都很好。

生:因爲同學們說出了自己的看法。

生:同學們說的有一定的深度。

生:同學們說的達到了老師講這個故事的目的。

生:……

師:是的。同學們說出了自己的看法,有一定的深度,達到了盛老師預期所要得結果,所以她向同學們投去讚許的目光。

反思:實際上這篇課文並不難理解,主要能從故事中明白道理。教學時,如果只有教師繁瑣的講解,沒有學生的參與,那麼課堂就好比一潭死水,沒有活力。所以我在處理教材時,拓展學生的思維,學生的想像力被充分挖掘出來了,拋開問題後儘量讓學生多說,課堂氣氛活躍,最後才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進行總結。這節課我感覺學生的參與面廣,各類學生都有收穫。從課文的學習中懂得了做事一定要抓住時機,並能積極從身邊的事做起。

《爭論的故事》教學反思7

讓每個學生都成爲學習的主人,教師要把學習的舞臺,發揮的空間留給學生,堅持生本教育理念一切爲了學生,高度尊總學生。讓他們在學習中自主去發現、感受和體驗,培養他們健全的個性、創新的思維和語言實踐能力。下面,我就《爭論的故事》一課的教學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讓學生盡情地讀。

“書讀百遍,其意自現。”《爭論的故事》一文中兄弟二人的對話很多,因此,在教學中,我充分引導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讀書活動:

自讀、賽讀、分角色朗讀……從而讓學生在讀中感知、想象、體驗,進入課文所描繪的境界。

二、讓學生盡情地演。

李吉林老師的情境教學理論告訴我們:孩子喜歡錶演,也喜歡看別人表演。那富有情趣的角色形象,特別接近兒童生活的戲劇形式,不僅喚起他們的新異感、好奇心,在角色意識的驅動下,全身心地投入地由“扮演角色”而逐步“進入角色”。在此理論的指引下,我充分的引導學生盡情飾演兄弟二人的對話部分,通過學生表演——改進——再表演等形式,使兄弟二人因爭論而面紅耳赤的形象得以充分展露。

三、讓學生盡情地說、寫。

爲深化對課文主旨的認識,我抓住課文後面的省略號作了巧妙的延伸,讓學生想象同學們還會說些什麼,兄弟二人如果聽到這些話會怎麼想……給學生自由發揮想象的空間,盡情地說、寫。這樣的延伸大大地拓寬了學生的閱讀空間,提高了學生的思想認識,有效地達成教學目的。新課標指出:要確立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教師在整個教學中只是一個引導者。依據這一理念,課堂中教師要把更多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通過引導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朗讀,分角色表演,說話訓練,續寫片斷等形式,爲學生搭建自主交流、探究、發現、創新的舞臺。從而使學生能更深層次地走進文本,進而超越文本。由此也達到了新課標提倡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爭論的故事》教學反思8

一節《爭論的故事》第一課時教學完畢,思緒萬千,整個課堂感覺好累好累,自己平時的第一課時的生字詞教學,學生學的輕鬆,教師參與快樂,學習效益還比較明顯,今天這是爲什麼呢?

翻開導學案,回顧整個課堂,我覺得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導學案設計不夠合理。在設計導學案時,儘管自己也費了一番心思,但畢竟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加之在備學生這一方面不夠用心,對學情估計不足,也可以說高估了學生的能力,使得導學案設計內容偏多。

2、自主合作環節耗時較多。由於設計內容多了一點兒,學生對導學案的使用還不夠熟悉,要把學到的知識寫到導學案上,再寫在展板上,這樣就花費了相當多的時間,自主學習時間23分鐘,遠遠超出了預設的時間,導致這樣的結果,緣於老師沒有精細考慮各個環節,也許是小組合作組織不夠得法,也許是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還有太大的差距,也許是……

3、教師欠缺教學機智,對於課堂突發處理不夠恰當。作爲教師,我深知學生的自主學習耗時過多,必然帶來完成學習任務、達不成學習目標等不良後果,但課堂上,我一直不忍心打斷學生的學習思路,任着學生的性子自主學習,把時間還給了學生,讓學生主宰了課堂,但卻失去了語文課的語文味,連最基本的朗讀都沒有時間進行,我該怎麼辦?面對這樣的情形,怎麼處理能夠恰到好處?

總之,自己所謂的“累”,其實是心累,總覺得課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課改之路荊棘叢生。面對課改新模式,我們真的需要靜下心來研究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然後再做嘗試,只有一次次地實踐,一次次地反思,一次次地總結,一次次地再實踐,才能真正適應這種高效課堂,才能真正引領學生走向知識的殿堂!

《爭論的故事》教學反思9

《爭論的故事》一文寫了盛老師給同學們講了個故事,並引導學生交流聽後的感受,說明了做事應把握好時機,如果陷入無休止的爭論,必將貽誤時機而一事無成。本課故事情節生動有趣,學生的學習興趣很濃,因此第一部分的教學,我就採用抓關鍵詞講故事的辦法來引領學生一次又一次地主動接觸文本,講故事聽故事是孩子的天性所好,所以這部分教學輕鬆、有趣,效果不錯!

教學第二部分時,我問同學們:想先聽聽盛老師的學生們的感想還是想先聽聽咱們班同學的感想?結果他們都選擇了先聽聽盛老師的學生們的感想,於是我們就採用分組朗讀和個別分角色讀的方式來體會同學們的話,並順勢推薦了“各抒已見”這個成語來表達同學們七嘴八舌發表意見的情景。最後我出示那6個小圓點說:“這裏還省略了許多同學的許多想法,其中也包含咱們班同學的感想。現在就請你們自己來補充吧。”本以爲先學習了盛老師的學生們的想法後,孩子們的思路會被侷限了,大概只能重複其中一些觀點或語言了。沒想到他們的想法卻出乎我的意料。

一位同學說:“他們爲什麼只射一隻大雁呢?兄弟倆不應該爭論不休,天上有一羣的大雁飛過,他們可以一人射一隻,按照各自喜歡的方式煮來吃,不是一樣兩全其美嗎?”好幾個同學跟着頻頻點頭,說:“就是呀。”

另一位同學說:“如果只有一張弓,那就誰射下來聽誰的,也不用爭論不休了。”

全班大笑。我很高興孩子們能有這麼多奇特的想法,但離真正的寓意似乎還有距離,於是我問:“大家聽出來沒有,他們的想法中有一個共同的地方是什麼?”孩子們想了想,猜出來了:“都要把大雁射下來。”“是呀,無論是一人射一隻吃,還是把一隻分開兩半吃,或是誰射下來就聽誰的吃,都得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必須先把大雁射下來呀。這就是課文中哪句話的意思?”“關鍵是要先做起來。”“對,先做就能抓住時機,後做往往就貽誤時機了,說到這兒,你想到了哪個成語?”“先下手爲強。”“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我一看時機已經成熟,就讓孩子們聯繫自己的理想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他們很容易領悟到:無論理想多麼偉大,關鍵是現在要珍惜時光,努力學習,爲將來實現理想打下堅實的基礎。

雖然這節課後來同學們的發言也很精彩,但我印象最深的卻還是那幾個同學關於怎麼吃大雁的奇思妙想。因爲這個故事我也聽過多次,其中的寓意瞭然於心,但我卻從未像孩子們那樣去想象、思考、質疑。所謂教學相長,我想在這節課上,真是最好的體現了。

《爭論的故事》教學反思10

今天教學《爭論的故事》,本課故事情節生動有趣,學生的學習興趣很濃,而且課文有兩個顯著的特色:

1、借事說理。

2、大量運用人物語言,以對話推進故事發展。以“講”代“敘”,增強了故事的緊湊性。

針對本文的特點,教學第一部分我就採用抓關鍵詞講故事的辦法來引領學生一次又一次地主動接觸文本,講故事聽故事是孩子的天性所好,所以這部分教學輕鬆、有趣,效果不錯!

教學第二部分時,我問同學們:想先聽聽盛老師的學生們的感想還是想先聽聽咱們班同學的感想?結果他們都選擇了先聽聽盛老師的學生們的感想,於是我們就採用分組朗讀和個別分角色讀的方式來體會同學們的話,並順勢推薦了“各抒已見”這個成語來表達同學們七嘴八舌發表意見的情景。

最後,爲拓展學生的思維,把學生的想像力充分挖掘出來了,我讓學生通過講故事、表演等形式積極參與其中,學生的參與面廣,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各類學生都有收穫,人人都懂得了做事一定要抓住時機,並能積極從身邊的事做起。

《爭論的故事》教學反思11

《爭論的故事》是一篇說理性的文章,它把“做事應抓住時機”的道理巧妙地蘊含其中,發人深省,寓教於樂。這篇課文本身並不難,可以說非常簡單,條理也非常清楚,分爲講故事和明道理兩部分。

回顧這20分鐘的試講,我覺得有可取的地方,但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那首先說說自己已經做到的地方。首先,我以“爭論”這個詞語的意思來引出課題,根據課文題目讓學生們提出問題。並且總結出四個問題:誰和誰在爭論?他們爲什麼要爭論?他們是怎樣爭論的?他們爭論的結果是什麼?

《爭論的故事》一文分成兩個部分,一是兄弟倆的爭論,二是學生的討論。教學時,不可只顧突出爭論,而忽略了討論。爭論是因,討論是果;爭論是現象,討論是感悟;爭論是討論的基礎。我從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幾個方面讓學生說話,出示缺少部分關鍵詞語的句子讓學生填空,從整體上把握整個故事。課文末尾,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討論,感悟其中蘊含的道理。

本文中,有幾個需重點把握的詞語,如“不以爲然、爭論不休”等,我以詞語中的重點字的理解讓學生了解整個詞語的意思。我出示“然”和“休”的三種意思來讓學生選擇,並聯合上下文來理解,選出正確的答案。“然”是對的意思,“休”是停止的意思。

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也存在了一些不足,是我在備課過程中預設的不到位,有些細節問題沒有考慮周到。究其原因,是我還不能夠全面、系統地把握教材,對教材的解讀能力有待加強和提高。

首先,學習第三自然段中兄弟倆爭論的對話時,我的主導作用沒有發揮好。在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時,可以抓住提示語中的幾個表示動作、神情的詞語,如“不以爲然”“大聲爭辯”“很不服氣”。在學生分角色朗讀時可以讓學生想象並加上一些爭論時的表情、動作,把對話讀出彩。

還有,就是沒有利用好教材中的插圖。這一篇課文,雖然教材上只有一張插圖,但是這張插圖很好地在再現了兄弟倆的爭論場面,把他倆爭論時的表情、動作描繪得惟妙惟肖,但遺憾的是我沒有利用好這寶貴的資源。我在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兄弟來的對話時,應該適時地出示這幅插圖,引導學生觀察他們的表情、動作,這樣的話學生應該能更好地體會當時爭論的程度,更快地進入人物角色,朗讀得也會更到位,能夠把爭論的場面再現在我們的課堂上。

總之,回想這節課的教學,有可取的地方,但也存在着些許不足之處。“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爭論的故事》教學反思12

本文寫了盛老師給同學們講了個故事,並引導學生交流聽後的感想,說明做事應把握好時機,如果陷入無休止的爭論,必將殆誤時機而一事無成。本文所講的故事出自《小林廣記》。全文主要以對話的方式推進故事發展,以“講”代“敘”,增強了故事的緊湊性、可讀性。文章的說理方法也十分巧妙:一是在敘事中寓理,兄弟倆因“爭論”而錯過射大雁的時機;而是借學生之口說理,同學們緊扣故事中心內容,各抒己見,以學生之口說出故事蘊涵的道理,易使學生產生共鳴。在課文教學開始,我充當盛老師給我們班小朋友講了這則故事,我知道,要把故事講得生動有趣,首先必須熟悉故事的內容,包括起因、經過、高潮、結局等,其次,還有深入到故事人物中去,體會他們的心理活動,揣摩人物語言的語氣,把握好人物的神態動作等。我在課前細心地做了,在學習完課文之後,我讓孩子也來講,在指導時,我先讓孩子回味一下我講的故事是怎麼講的,然後給孩子充裕的時間準備,先同桌互講,然後再在教室中講給大家聽,這樣不僅能讓孩子講的故事完善些,還能激發學生聽故事和講故事的興趣。在講完故事後,我和我們班的學生一起,師生共同演繹了這個故事。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對學生提出了一次一次不同的要求,讀第一遍時,讓學生邊讀邊想:盛老師講了一個什麼故事?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分別是什麼?(故事的起因是兄弟倆想射下一隻大雁充飢,經過是兄弟倆爲如何吃大雁爭論不休並找一位老人評理,結果是大雁早已飛走了)讀第二遍時,要注意聽清楚兄弟倆是怎樣爭論的,他們各持什麼意見,老人又是怎麼評理的。學生在學得過程中,從起因開始就很急切,想知道經過和高潮還有結果,雖然有的孩子之前早就知道了,但他們還是很認真的在聽,很積極的想講故事、想表演,在這,我看到了孩子學習的主動和積極,讓我在課堂教學中有了更大的支持和動力。有了孩子更加積極的學習勁頭,我發現自己在教學中的情緒也更加高漲,課堂更加生機勃勃。

第二天,我在上《剪枝的學問》這一課之前,花了5分鐘時間請了兩個孩子來講這個故事,在講故事的過程中,我發現,兩個孩子都在暗中較勁,都想比對方講得更生動、有趣。確實,這兩個孩子都講得不錯,從第一天的家庭作業(把這個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從家長的簽字中,我已經說明,孩子已經把昨天學習的內容吸收了,那我想,孩子還是在自己自主地過程學習的知識比較牢固,發現了這一點,我打算在以後的教學中,多注意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多改變課堂教學的氛圍,促進課堂教學的質量。

《爭論的故事》教學反思13

先不談本節課上得好壞,僅從反思的角度來看,方纔領悟到上一節好課的不易,自己內存的不足。真是“教然後知困”。

回想這節課的教學,自我覺得也不是一無是處。先說說,通過努力,自己已經做到的:

一、鑽研文本,整體把握。

《爭論的故事》一文分成兩個部分,一是兄弟倆的爭論,二是學生的討論。教學時,不可只顧突出爭論,而忽略了討論。爭論是因,討論是果;爭論是現象,討論是感悟;爭論是討論的基礎。課始,我從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幾個方面讓學生說話,從整體上把握整個故事。課中,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討論,感悟道理。從板書上,就可以看出我整堂課整體的脈絡。

二、真實對話,紮實品詞。

本文中,有幾個需重點把握的詞語,如“不以爲然、爭論不休、兩全其美”等。以教學“爭論不休”爲例,我通過與學生角色扮演的形式,把學生自然而然引入爭論的情境,水到渠成的完成了爭論不休整個詞語意思的把握。緊接着出現“休”意項的選擇,學生輕鬆掌握。

在教學“兩全其美”時,我是通過聯繫上下文的方法,“對於老人的建議,兄弟倆滿意嗎?”引出對“兩全其美”的理解,不露痕跡,順其自然。

但是,由於經驗不足,課堂駕馭力的不足,自信心的不足,這節課最終還是留下很多遺憾。

1、指導朗讀不到位。本文中,兄弟倆爭論的經過是重點之一,須引導學生在朗讀中把握語氣。當課堂上學生的表現,一反課前我與他們接觸時踊躍發言的狀態時,我陣腳大亂,不知道從何處去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去朗讀,不知道讓學生在對比中去讀出語氣。自己總是遊離於文本之外,學生的習得效果不言自明,那是一個差。

2、細節處理不到位。雖然,從教案的角度來看,我的備課思路不遜於其他幾節課,但是,我沒有充分發揮教材與教案的領航作用,沒有做到在完成線與面上的任務的同時,精細化每個點。每個教學環節是實施了,但究竟該實施到什麼程度爲止,我很茫然。俗話說,細節決定成敗。由於我在細節把握上缺能力,導致缺信心,以致喪失了了節好課。要獲得這種把握火候的本領,看來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爭論的故事》教學反思14

爭論的故事教學反思 前兩天,學校點課,剛好教學到《爭論的故事》一文。教學後總體感覺,效果較好。孩子們不僅順利地完成了教學目標中的幾個任務,還對本文有了深刻的理解,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學完本文,孩子們意猶未盡,想再讀書的,再表演的,再表達觀點的,再繼續挑戰的。讓我欣喜地體會到,文章是學不完的,知識是教不完的,課是上不完的,如果用標點符號來形容的話,一節好課帶給學生的不是句號,而是感嘆號,繼而問號和無盡的省略號。通過教學本文,讓我看到,文章中兄弟倆的爭論,比起課堂上,咱們班孩子的爭論,那真是小巫見大巫了。

其一:課堂上,學生們就兄弟倆笨還是不笨,這個問題,脣槍舌戰,各執一詞,誰也不讓誰。

本來,通過第一課時的教學,學生們一致贊同,兄弟倆是笨的。(上面有簡單記錄)可是到了第二節課,又有孩子提出反駁,這兄弟倆並不笨,理由是:雖然天上那麼多大雁,但文章已經交代只射一隻充飢,而且兄弟倆的聰明之處就在於知道只射一隻比較容易,因爲同時射,不管是誰開了槍,那羣大雁就會飛散了,他們依然不會得到兩隻,甚至彼此受影響,一隻也得不到。(雖然我也明白,這不是教學的重點,但通過課堂教學,來不斷訓練學生組織語言、勇於表達,訓練學生邏輯思維能力,都是很有好處的。老師們一致誇讚咱們班學生聰明,會說,我想與平時課堂上點點滴滴的訓練分不開。)

其二:學習這篇課文,我們最終要明白什麼

針對這個故事在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教學時,我只是按部就班地按着教學設計進行教學,沒有想到學生卻給了我一份驚喜。不僅理解了故事所要告訴我們的做事要抓住時機,還能就某一現象及時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在這一課上盡情綻放

爲了讓學生最終要明白“無論做什麼,關鍵是要先做起來”的道理,教學第二部分時,我就採用分組朗讀和個別分角色讀的方式來體會同學們的話,並順勢推薦了“各抒已見”這個成語來表達,同學們七嘴八舌發表意見的情景。最後我出示那省略號說:“這裏還省略了許多同學的許多想法,其中也包含咱們班同學的感想。現在就請你們自己來補充吧。”本以爲先學習了盛老師的學生們的想法後,孩子們的思路會被侷限了,大概只能重複其中一些觀點或語言了。沒想到他們的想法卻出乎我的意料。根據學生的回答,我設計了這樣的提示: “是呀,無論是一人射一隻吃,還是把一隻分開兩半吃,或是誰射下來就聽誰的吃,都得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必須先把大雁射下來呀。這就是課文中哪句話的意思?”“關鍵是要先做起來。”“對,先做就能抓住時機,後做往往就貽誤時機了,說到這兒,你想到了哪個成語?”“先下手爲強。”“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我一看時機已經成熟,就讓孩子們聯繫自己的理想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他們很容易領悟到:無論理想多麼偉大,關鍵是現在要珍惜時光,努力學習,纔是不笨的做法。

《爭論的故事》教學反思15

這篇課文寫盛老師給同學們講了個故事,並引導學生交流聽後的感受,說明做事應把握好時機,如果陷入無休止的爭論,必將貽誤時機,一事無成。

全文可分成兩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寫盛老師講故事。

第二部分主要寫感想。通過學生之口說明故事寄寓的道理:做什麼事都要抓住時機,不要因無謂的爭論浪費時間。

課文有兩個顯著的特色:

1、借事說理。敘事的部分雖然佔到三分之二以上的篇幅,但歸根結蒂爭論是爲揭示哲理服務的。

2、大量運用人物語言,以對話推進故事發展。全文只有首尾兩個自然段是客觀的敘述,其他文字均爲人物語言。以“講”代“敘”,增強了故事的緊湊性。

我針對本文的特點,取得了以下的教學效果:

1、反覆練讀,讀出爭論的語氣。學生對這篇課文都很有興趣,每個學生都積極的朗讀課文,學生的朗讀水平都得到了普遍的提高。

2、這篇課文並不難理解,主要能從故事中明白道理,所以我在處理教材時,拓展學生的思維,學生的想像力被充分挖掘出來了,學生的表演很到位,課堂氣氛活躍。

2、通過朗讀、講故事、表演,學生的參與面廣,各類學生都有收穫。他們都懂得了做事一定要抓住時機,並能積極從身邊的事做起。

3、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各種形式對詞語的理解得較透徹。

通過教學,我覺得還有一些不足的地方:

1、最後的拓展練習還不夠貼近實際生活,這樣的事例比較難找。

2、有的學生朗讀的還不夠有感情。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