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故事》教學反思

本文已影響2.47W人 

身爲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范仲淹的故事》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范仲淹的故事》教學反思

《范仲淹的故事》教學反思1

《范仲淹的故事》選自語文S版第十冊第16課,本單元的主題是自強不息。課文主要講述了范仲淹自強不息、刻苦學習的幾個故事,通過學生本節課的學習,有以下三點值得在今後的教學中繼續引伸拓展:

一是學習課文中培養學生充分利用小標題的形式,對課文的主要內容、主要故事予以靈活創新地概括。

在學生遇到困惑時,採用適當點拔、師生商議的辦法去完善自己的思考,而不是教師情急之中給出答案。本節課我啓發性地讓學生針對每則故事用兩個詞語予以概括,這對我的教參與備課是個挑戰,但爲了更加詳盡地表達故事的梗概,爲進一步拓展學生積累適用的詞彙,何樂而不爲?經過師生的共同努力,我們總結出了以下不同於教參的答案:隻身苦學,拜師深造;劃粥割齏,和衣而眠;謝絕佳餚,粗茶淡飯;閉門不出,攻讀詩書。我要感謝同學們在本堂課中自主學習情趣的興奮表現,正是與同學們的努力合作,一個個小標題纔會從我們的思考與解讀中誕生。

二是樹立大語文觀念,充分利用對比引導學生談談范仲淹的故事給自己的啓迪。

范仲淹的幾個故事,對於生活在現代小康社會的幸福一代實在是比較遙遠,難怪學生在讀書時,些許帶着質疑的語氣,而不是敬佩之情。所以在課堂上我充分讓學生每讀一個小故事,指名讓學生說說這個故事你有什麼啓迪或是看法?同時我在課堂上相機講述蒐集的關於范仲淹的材料,通過此種方式的交流,學生改變了起初的看法,也終於明白了范仲淹成功的政治家、文學家背後的精神支柱——自強不息,勤奮讀書,對於范仲淹的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一千古名句的意義,學生亦理解得比較深刻。

三是體現以讀爲本的思想,學生並非讀不好書,關鍵在於教師的啓發與引導是否到位。

課文中爲讚揚范仲淹的精神品格,後人引用了範先生給予別人稱讚時的詩句“雲山滄滄,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來讚揚范仲淹本人。本句是後人對范仲淹精神品格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們對範先生無限的敬仰與深切的懷念。學生在初讀時,絲毫未能體現出這句詩的深刻意義,我指名朗讀後效果依然平淡。誰能試着說說這句話的大意,終於在師生研討中我們基本弄清了此句話的大意,先生的人品與風度,堪比山高堪比水長。我用一段話啓迪學生:同學們,范仲淹是一個多麼謙遜的人,他用如此高度的語言去評價讚揚別人,我們後人也只能用這一句先生的話來高度地讚揚範先生了!怎樣朗讀這句話才能表現出範先生自強不息的'精神品格呢?怎樣才能讓我們永遠的記住這位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偉大的文學家、政治家呢?指生交流應當用怎樣的語氣來讀好這句話。交流後學生再次齊讀,果然效果明顯,面對偉大的范仲淹我們豈能坐着朗讀?全體齊立恭敬地再來一次朗讀,氣勢更足了。最後我又和學生一起背誦了一遍,積累了這句讚揚范仲淹人品的詩。

《范仲淹的故事》教學反思2

“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師生以***的誦讀結束了16課《范仲淹的故事》的教學。我走出教室,仰望天空,心中升騰起一股熊熊燃燒的火焰,那是先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以天下爲己任的政治抱負和胸懷,點燃了我心中的火炬。我這把火炬又點燃了五十八把小火炬,照亮了我們師生不斷超越自我的人生軌跡 課堂上,有學生深情地講着范仲淹的故事,有學生點評着,有學生提問着。一學生剛講完“劃粥割齏”的故事,有學生就提問:爲什麼范仲淹對這種清貧的生活毫不介意?衆多學生回答:因爲他心中有遠大的志向,那就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這麼高水平的回答,即出乎我的意料,又在我的意料之中。因爲我的學生們課前預習充分,他們早已被先生刻苦學習、以天下爲己任的精神感化了,走近先生,近距離和先生對話了。

是啊,自立自強、勤奮好學、奮發向上、胸懷大志……這些人類的美德,像一顆顆鑽石,在歷史的星空中永遠閃亮。作爲老師,帶領自己的學生仰望星空,擷取那一顆顆閃爍着智慧光芒的星星,點燃起心中的火炬,照亮不斷超越自我的人生軌跡,豈不是人生一大快事嗎?

做老師真幸福!

《范仲淹的故事》教學反思3

這是一篇精讀課文。課文講述的是北宋初年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年少時代刻苦學習的故事。范仲淹兩歲喪父,家境貧寒,而能刻苦學習,胸有大志,以天下爲己任。文章結構嚴謹,條理清晰,通過人物的言行,來表現人物的崇高精神,我本課寫法上的突出特點。

在教學這篇文章時,我力求突出課文中所蘊涵的人文精神——以天下爲己任、刻苦學習。以研究性閱讀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學生享有個性化的、自由的發展空間,使課堂充滿生命活力;同時也不忽視語文基礎知識、基本能力的訓練,力求兩者的和諧統一。

一、《新課標》把“豐富語言的積累”寫進了教學目的,這既是學習語文、提高語文能力的需要,也有很強的針對性。兒童語言貧乏,他們學習語言的過程也是不斷積累語言的過程。頭腦裏的語言材料增多,語言水平自然提高。這是社會交際所必需的,也是提高認識、發展智力所必需。說話時“妙語連珠,出口成章”,習作時“文思泉涌,妙筆生花”都在於一個人具有深厚的語言積澱。而積累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今天我就是結合課文的內容,讓學生積累有關成語。如品味“鑽研學問”“切磋學問”等詞語。我們語文老師都能花上兩三分鐘的時間,做這樣一件事情,相信學生日後將終身受益。

二、過去在閱讀教學中,長期存在煩瑣的內容分析和千篇一律的教學程式。使語文教學的情趣淡漠了,形象破碎了,美感削弱了,特有的魅力墜失了……《新課標》中強調: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如本文中句子——范仲淹笑了笑說:“老兄誤解了,我不是不想吃,而是不敢吃。”這個句子中對“笑”字的理解,如果僅僅追求字面上的解釋是遠遠不夠的。由於學生已經過充分的朗讀,獲得了感知印象,並和已有的感知經驗碰撞、接通,於是心有所悟,豁然開朗。由於語言文字隱喻性很強,許多詞彙可意會不可言傳,可體驗而無法表達,有的是言有盡而意無窮,有的是“盡在不言中”。正是由於語言的模糊性,增強了語言的美感和表現力。使符號化的文字被重新貫注了生命的血肉,抽象化了的概念重新賦予了生活的感性力量。

三、教給背誦課文和理解詞語的方法。背誦第二、三自然段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因此,在教學中我學生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試着說說自己有什麼好的辦法來背誦課文的片段,並在學生討論、交流後讓學生根據教師的提示進行背誦,達到較好的效果。同時,也把科學的背誦方法滲透打教學之中。此外,文中的詞語“飽學之士”“劃粥割齏”等嘗試讓學生之間互相交流運用已經學過的理解詞語的方法進行理解。

總之,在今後的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更加註重語文能力和興趣的培養,並大力提高課堂的實效。

《范仲淹的故事》教學反思4

今天上午第一二節我帶領學生學習了第16課《范仲淹的故事》,總體來說課堂氣氛不好,學生的熱情不高,課堂缺少互動,感覺很失敗。

靜靜地坐下來進行反思。

教師的原因:對文本的解讀只是停留在教材的淺面上,沒有深入解讀文本,對主人公的收集的資料有限,對范仲淹這個人物理解的不夠,教學設計沒能做到高屋建瓴,教師對范仲淹理解的深入不夠,勢必導致教師在課堂上啓發誘導學生時沒有激情,沒能搭建起師生溝通的橋樑。儘管這課的所有知識點都講到了,也引導學生有針對性就範仲淹的言行就行了學習,體會范仲淹刻苦學習的精神品質,進一步體會他刻苦學習與偉大抱負之間的關係,學習了課文圍繞中心取材的寫法,但總體上來說課堂沉悶學生的積極性沒能調動起來。

文本的原因:這篇課文中對范仲淹刻苦學習的描述只是泛泛而談,范仲淹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條件沒有能詳盡的描述,學生對那個年代的學習條件缺乏直觀的印象,沒有時空對接,學生針對范仲淹的言行的句子談感受就空空泛泛,顯得假大空,缺乏真切體驗。建議教材今後在編排時能改進缺陷。

學生的原因:學生缺少對范仲淹的瞭解,預習的不到位,沒有去熟悉瞭解范仲淹的其人其事,沒有去閱讀范仲淹少年時代刻苦學習的故事。

《范仲淹的故事》教學反思5

《范仲淹的故事》這是一篇精讀課文。課文講述的是北宋初年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少年時代刻苦學習的故事。范仲淹兩歲喪父,家境貧寒,而能刻苦學習,胸有大志,以天下爲己任。

在教學本課時——首先明確本文學習任務:一是認識“粥、搓、凌、佳、餚、豈、泱”7個字,會寫“淹、嶽、粥、凌、寢、佳、餚、豈、廷、泱”10個字;掌握 “廢寢忘食、和衣而眠、千載難逢、毫不介意”等詞語;二是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三是引導學生把握課文內容、瞭解范仲淹刻苦讀書的故事,體會其以天下爲己任的精神品質,領悟作者是怎樣通過人物的言行來表現人物特點的。

其次通過讓學生反覆地讀課文,加強學生語言感知能力的培養。通過集體的交流,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文章的條理,特別是課文向我們講的四個小故事,讓學生能概括出小標題,瞭解故事的含義,課文給我們介紹了范仲淹刻苦學習的四個小故事,你最喜歡哪個小故事,最想講哪個小故事?

在學生了解課文內容之後,再次細讀品悟學生反覆地讀課文,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部分課文。引導學生準確地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調。如:文章中出現的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千古名句和表示自己志向的語句“我的志向,要麼當個好大夫,要麼當個好宰相。好大夫爲人治病,好宰相治國爲民”,表達了范仲淹以天下爲己任的大志和抱負。教學時,引導學生反覆誦讀,細細品味,從中受到感染。

總之,在今後的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更加註重語文能力和興趣的培養,並大力提高課堂的實效。

《范仲淹的故事》教學反思6

這篇課文講述的是北宋初年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少年時代刻苦學習的故事。范仲淹兩歲喪父,家境貧寒,而能刻苦學習,胸有大志,以天下爲己任,讚揚了范仲淹的高尚品德。

教學本課時,我從題目入手:“通過題目,你認爲本篇課文的主要人物是誰?”從而引出范仲淹的生平簡介,讓學生對范仲淹有一定的瞭解。並且知道爲什麼稱范仲淹是偉大的文學家、政治家?瞭解了范仲淹的基本常識後,我又引出進一個問題:“這篇課文到底講了范仲淹的什麼事?”

學生通過讀書,能夠從課文裏找出答案,並且能夠用簡單語言來概括。這也反映出學生在一天天進步。當學生回答說這一問題時,我讓學生再次朗讀課文,從文中找出描寫范仲淹刻苦學習的句子,並說出感受。

學生的回答都答到了點上,值得欣慰的是他們能夠將問題回答完整,能夠將自己的感受說出來。在學生說完自己的感覺之後,我再次讓學生朗讀課文的2——5自然段,給每一段加上一個小標題:隻身求學、劃粥割齏、拒絕佳餚、閉門不出。

之後,我又拋出問題:“范仲淹這麼刻苦學習是爲了什麼?”導出他的志向,並理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含義。理解文章最後一句話的含義並知道這是對范仲淹的高度讚揚。

本書成功之處:

1、課堂範圍活躍。

2、學生在課堂上已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內容。

3、指導朗讀上還可以。

本節不足之處:

1、沒有更加強調本課的寫作手法。

2、對於後進生的關注不夠。

3、沒有及時將課後習題處理。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