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知識(15篇)

本文已影響7.05K人 

中醫養生知識1

1、中醫春季如何養生

中醫養生知識(15篇)

1.1、藥膳爲先

俗語說得好:“藥補不如食補。”所以春季不防自制一些養生藥膳。藥膳一般宜採用益氣升發、養陰柔肝、疏泄條達的藥物,配合相應的食物來調製,在選用藥物時應避免大辛大熱之品而過於生散,也要避免寒涼太過。春季養生藥膳常用的藥物有:首烏、白芍、枸杞、川芎、人蔘、黃芪等。

1.2、藥補增益

春天陽氣升發,正是推陳出新的時期;溫暖多風,正是細菌、病毒等微生物的生存和傳播之時,故外感熱病較多。藥補,是針對人體已明顯出現氣、血、陰、陽方面的不足,依靠食補已不能糾正其虧損時,則應在中醫指導下,施以甘平的補藥,以平調陰陽,祛病健身。春季可吃點能增強身體抵抗力的補藥,以防止外感熱病的發生。

2、中醫春季養生保健的方法有什麼

2.1、首先,第一個方面是禦寒防風莫忽視。冬三月草木凋零、冰凍蟲伏,人體新陳代謝相應變慢,抵抗力下降,容易生病,也特別容易損陽氣,春季養生保健別急着減衣服。稍受風寒,易發宿疾。

2.2、第二個方面是飲食調養是關鍵。春季養生保健的飲食基本原則應該是以“藏熱量”爲主,因此,冬季宜多食羊肉、狗肉、鵝肉、鴨肉、蘿蔔、核桃、栗子、白薯等。宜選用甘辛、性溫清淡可口的食物,忌食油膩、生冷、酸澀、粘硬和大辛大熱之品,防止助熱生火。

3、中醫推薦春季養生重在哪方面

3.1、養胃

飲食上應避免攝取含肌酸、嘌吟鹼等物質豐富的豬肉湯、雞湯、魚湯、牛肉湯及菠菜、豆類、動物內臟和刺激性調味品,因上述食物有較強的刺激胃液分泌的作用,也易形成氣體導致腹脹,增加胃腸負擔。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可採用上述蜂蜜療法。

3.2、養陰

陰虛者及胃十二指腸潰瘍病宜在春天發作,飲食上可採用蜂蜜療法,將蜂蜜隔水蒸熟於飯前空腹服用,每日100毫升,分3次服用;或用牛奶250毫升,煮開後調入蜂蜜50克,白芨6克,調勻後飲用。

3.3、養氣

老年慢性支氣管炎也易在春季發作。春季陽氣升發,人體之陽氣亦隨之而升發,爲扶助陽氣,在飲食上應該注意,可常食用蔥、荽、豉、棗、芪等,還要多吃具有祛痰健脾、補腎養肺的食物。

3.4、養腦

春天,肝陽上亢的人易頭痛、眩暈,這就是祖國醫學所說“春氣者諸病在頭”的原因。其飲食防治方法是,每天吃香蕉或橘子250-500克;或用香蕉皮100克,水煎代茶頻頻飲之。

中醫春季養生的'注意事項

1、在春季的時候,因爲告別了寒冬,氣溫也開始逐步的回暖了,但是早晚的溫差還是比較大的,因此,建議女性朋友首先不要圖漂亮而穿的過於單薄,否則就容易導致關節炎以及多種婦科疾病的發生。

2、另外,在春季的時候要注意日常飲食應當要儘量的多元化,這樣纔可以保證身體得到了豐富而充足的營養素供給,從而提高身體素質,建議女性朋友可以在春季的時候選擇其平補、清補、柔補的飲食原則來進補。

3、最後,在春季空氣中的水分就開始增多了,這時期溼氣就比較重,所以建議女性朋友要保證居室及辦公室內的通風透氣,在天氣好的時候,要多曬曬被褥和衣服,晚上睡覺的時候要保持室內乾燥透氣。

4、最後,建議女性朋友在春季的時候應當要儘量避免食入過多的酸性的食物。比如:海魚、蝦、螃蟹等。多食用甘溫補脾的食物,如山藥、春筍、菠菜等。

中醫如何預防春季疾病

1、莫急脫衣

“立春”一過,有些人認爲春天到了,於是就急急忙忙地脫下冬裝,俏美起來,殊不知這對人體保健沒有一點好處。很可能使人體防禦功能進一步被摧毀,導致流感、肺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的發生,或使原有的疾病加重。

2、除塵通風

居室緊閉一冬,會有不少灰塵積聚,早春除塵通風,能減少和抑制病菌病毒繁殖,預防疾病。

3、飲食壯陽

中醫養生理論認爲“當春之時,食應減酸宜甘以養脾壯陽”。老弱者要注意春季進補,可多吃些含維生素、微量元素豐富且易消化的食物,如雞、鴨、瘦肉、蛋類、新鮮蔬菜、水果、野菜,不但能健脾壯陽,也利於消化。

4、活動鍛鍊

室外鍛鍊,能吸收到更多新鮮氧氣,改善心肺功能,提高大腦的興奮度,使肌體更迅速更準確地調節好體溫,適應春季多變的氣候;陽光中的紫外線能抵禦和殺死多種病菌病毒;陽光中的紫外線還能使皮膚中的脫氫膽固醇轉化爲維生素D,促進肌體對食物中鈣和磷等微量元素的吸收,起到防治皮膚癌和老年性骨質疏鬆的作用。

中醫養生知識2

作爲一個合格的現代人,我們不能只知道上班、上QQ、上微博、打遊戲、打撲克……我們還要知道如何養生,在這個神馬食品都不省心的社會裏,煉就一副金剛不壞之軀。聽小女紙娓娓道來吧!

首先哩,中醫養生貴在養德,這是健康和長壽的最重要條件。SO,不要再去做那些調戲同學,調戲同事的缺德事了吧,有詛咒滴O(∩_∩)O哈哈~中醫養生歷來重視精神衛生,早在兩千多年前的醫書《黃帝內經》中所言"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就明確提出養生應注重精神方面的保養。上古天真論中的養德,主要是體現在合同與道、德全不危、淳德全道,纔能有利於壽蔽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深奧了點似乎……

養生的第二個關鍵因素就是進行有規律的運動。所以筒子們啊,“宅”可不是一個褒義詞。生病的人需要運動,沒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過運動預防生病。在運動的同時,達到強身健體,增強意志、促進消化循環,增強免疫力的目的。好啦,看完這篇文章就關電腦啊,下樓運動去~

第三點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養生要求我們要培養健康的精神,穩定的情緒,這樣才能避免精神極端、心理波動,和情感不穩定。

健康、平衡的飲食也是養生的必備因素。數千年以來,健康的食物,平衡膳食一直被認定是達到長壽的關鍵因素,不合理的飲食習慣則被認爲是使健康出現問題的根源。SO,肉食動物們,請吃點蔬菜吧……

最後一點,就是必要的`養生館養生,如果以上難做到,那麼這點總不難了吧,抽個週末去養生館增加增加點知識,現在好的養生館也蠻多,不難選擇。實在不知道的話,我就給大家推薦敏鋒堂,需要更多選擇的記得找我。

好啦,知識普及完畢,有更多養生知識的,不妨分享哦,大家好纔是真的好!

中醫養生知識3

性中醫養生

一、青春期祛溼熱茯苓 白茅根

青春期的男性最常出現的問題就是長痤瘡,愛上火。有調查指出,98%的男性在青春期都會受到“青春痘”的困擾。此時,男性體內雄激素分泌水平增高、皮脂分泌活躍,加上求學階段精神壓力較大,容易生活不規律,因此更易發生痤瘡、上火。

痤瘡多因肺經熱盛,或脾胃溼熱引起。因此,專家推薦了茯苓和白茅根兩味中草藥。茯苓藥性平和,能起到利尿、去溼、健脾的作用,而且不傷正氣,可每日用10克泡水飲用,或與豬苓、澤瀉等煎水服用。白茅根能清肺胃之熱,還有涼血、清熱生津的功效,建議直接泡水飲用。

二、中年解毒葛根 白芍

30-55歲的中壯年男性,工作和生活壓力都很大,忙於應酬,經常熬夜、喝酒。如果不注意調養,很容易出現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和心腦血管疾病。

專家首先推薦了有解毒功效的葛根。據《本草綱目》記載,葛根性涼、氣平、味甘,具清熱、降火、排毒的.功效。現代醫學研究也表明,葛根中的異黃酮類化合物葛根素對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和心腦血管疾病有一定療效。可煎湯或搗汁加米湯服用。

白芍和柴胡都有疏肝的作用,經常飲酒的人可以選擇這兩味中藥泡水飲用,還可以加上枳實、甘草煎水服用,可使氣血調和,陽氣外達。

三、老年補腎蟲草 黃芪

男性上了年紀,多會出現肝腎不足所致的腎虛腰痛、頭暈耳鳴等症狀。專家推薦了一些補腎的中藥。一是冬蟲夏草、山萸肉、人蔘、黃芪、山藥,有補益腎中精氣的作用。二是鹿茸、杜仲、川斷、桑寄生等,可以溫助腎陽,還有較好的強筋骨,去腰疼的功效。三是熟地、桑葚、枸杞子,能滋陰補腎、清瀉虛熱。這幾類藥物也可分別用水煎服用,或者泡水飲用。

人養生禁吃食物

1、精麪粉。

白麪包、糖果吃起來味道不錯,可如果從營養角度來看,就不是這麼回事了。在全麥加工成精麪包的過程中,鋅元素會損失四分之三,而對於性慾的培養和生殖的健康,鋅恰恰是至關重要的。

2、黃豆。

黃豆除了富含蛋白質,還有降低膽固醇的功效,對身體很有益。但近期的相關研究表明:黃豆是一種含有雌激素特質的食品,過量攝入會提高機體雌激素水平,因而影響到男性性徵。

3、肥肉。

大口吃肉也許很陽剛,可事實正相反。紅肉(牛肉、燻肉、香腸、午餐肉)讓你無法剛強。飽和脂肪和膽固醇讓血管變窄,包括輸送血液至性愛部位的血管,充血不充分,如何高舉?

4、高脂牛奶。

高脂牛奶及乳製品的危害不亞於肥肉,最糟的是將兩者混合,其破壞性效果也許會立竿見影。

5、油炸食物。

在植物油中加氫,可將油轉化成固態,其所含脂肪即爲反式脂肪。要論破壞度,反式脂肪比飽和脂肪有過之而無不及。薯條和其他油炸類食物、餅乾、曲奇中都含反式脂肪。

中醫養生知識4

進去秋季,我們都能很明顯的感到早晚的天氣很涼,溫差的變化提示我們要及時的增加衣物,以免受涼而引起腹瀉。在秋季腹瀉患者的增多,提示我們要注意對自身的保養,除了在飲食和保暖外注意,另外如果患上腹瀉,我們可以通過,艾灸的治療方法對患者有很好的.作用。

灸療就是用艾炷、艾條等材料置於人體的一定部位,藉助高溫對特定穴位產生影響,用以防治疾病、強身健體的保健方法。具有補氣溫陽、溫經通絡、消瘀散結、補中益氣的作用,尤其對腹瀉、水腫、痛經等功能性疾病,效果較好。

灸法1

取穴:腹瀉特效穴(定位:足外踝最高點直下,赤白肉際之處)。

灸法:採用艾卷溫和灸法,每次灸10~15分鐘,每日2~3次,治癒爲止。

灸法2

取穴:中脘、神闕、天樞、足三裏穴。

配穴:久泄者加脾俞、胃俞、大腸俞穴五更泄者加關元、氣海、命門穴。

灸法:採用艾條溫和灸法,每穴灸5分鐘也可用艾炷灸,每穴灸3~5壯。

灸法3

取穴:天樞、中脘、氣海、上巨虛穴。

配穴:寒重者加神闕、關元穴溼重者加陰陵泉穴嘔惡者加內關穴裏急後重甚者加中膂俞穴。

灸法:神闕穴採用隔鹽灸或隔姜灸法,每次灸5~8壯,其他穴位採用艾條溫和灸法,每次每穴灸5分鐘,每日1次。此法多用於寒溼型腹瀉。

灸法4

取穴:天樞、中脘、足三裏、陽陵泉穴。

配穴:裏急後重者加上巨虛、下巨虛穴食積者加樑門穴胃脘脹者加內關穴發熱者加大椎穴。

灸法:採用燈火灸法,每穴灸1壯,每日1次,3~5日爲1個療程。本法用於急性腹瀉。

灸法5

取穴:申脈穴。

灸法:採用艾條雀啄灸法,患者取坐位或仰臥位,點燃艾條對穴位處施行雀啄灸,使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爲宜,每次10分鐘,每日1次。

灸法6

取穴:足三裏、隱白、天樞、中脘、神闕穴。

灸法:神闕穴採用隔鹽灸法,每次灸5~7壯其他穴位採用艾炷無瘢痕直接灸法,先將穴位處塗上少量凡士林膏,再放上麥粒大小的艾炷,點燃施灸,當病人感到熱痛不可耐受時,更換艾炷,每穴灸5~7壯,每日1次,10次爲1個療程。

中醫養生知識5

1.調節飲食:脾胃是後天之本,若飲食不節制,會輕易傷到脾胃,容易造成多病早衰。

2.經常運動: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經常保持運動可以使人們保持經歷充沛,達到身強體壯的效果。

3.多吃良藥:良藥對人們治療疾病、延年益壽有着神奇的功效。

4.溫順性情:保持良好的.心態、平和的性情對於自己的心態和身體都有莫大的好處。

中醫養生知識6

概述

中醫的卻病延年,叫養生之道,是一門學問。並不是西醫所說的,要定期檢查身體,有病早發現,有病早治療;這不叫防病,這叫等病。中醫的養生方法很多,不外是從人的三大本能入手:攝食、自衛、繁殖等;有的還加上修心養性。中醫養生保健知識跟大家說說。

中醫養生保健知識

1 第一:早晨起牀第一件事就是喝涼開水。晨起胃氣最弱。故爾飲涼水以激胃氣。此爲養生第一。也就是說,人剛睡醒的時候胃氣最弱,還不能吃東西;只能喝涼開水去刺激胃腸道,使得下丘腦產生飢餓感。(個人認爲溫開水好些,即便涼開水有十分好處,也不可全佔了去,有養生老師說早起空腹飲白醋水,蜂蜜水,三七水等等,可以自己調節。

2 第二:午飯了,你要首先要喝豬蹄熬的保元湯,然後吃粗糧,以及小菜。午時喝保元湯勿食肉。進補而避肉毒。又進粗食小菜以裹腸毒。謂之七分飽。此爲養生第二。 肉湯可以分別是牛筋湯、豬蹄湯、羊蹄湯、肉皮湯、鯽魚湯、牛肉湯、排骨湯、雞湯。粗糧可以分別是玉米、小米、蕎麥、大麥、豆類、紅薯、芋頭等。小菜可以分別是土豆、柿子茭、蘿蔔、茄子、冬瓜等。

3 第三:午飯之後要散步半小時,然後午睡。飯後小憩。以養精神。此爲養生第三。午睡是非常重要的,因爲午飯是一天之內的最重要的補充營養的時機。而午睡的.時候,就減少了其它部位的血液供應;使得胃腸道得到充足的血液供應,去充分吸收食物。但是午睡時間不要太長,有一個小時就可以了。

注意事項

午睡之後要喝果汁,這是補充維生素的時候。小憩之後喝果汁。以滋血脈。此爲養生第四。不要圖省事買果汁喝,要自己動手壓榨水果。最安全的好喝的水果汁,是梨和蘋果等量壓榨而成。爲什麼要喝果汁呢?要補充大量的維生素!那麼吃水果豈不是更好嗎?是的,如果你每天能夠吃3—5斤水果,那麼當然可以。

中醫養生知識7

每當到了夏季很多人都會有悶熱,頭痛頭暈的現象,這主要是由於暑熱引起的。暑熱怎麼辦?有哪些方法可以有效的防暑熱?中醫學家也進行了相應的研究,發現暑熱可依靠一些食物進行食療養生,下面我們一起來詳細的瞭解下吧!

暑病係指夏天感受暑熱所發生的多種熱性病,一般多指中暑、暑溫等病症。中暑的常見症狀爲突然暈倒,昏不知人,身熱煩躁,氣喘不語,大汗或無汗,或四肢抽搐。治宜急將患者移至涼爽通風之處,給服清暑、解熱、開竅之劑。暑溫主要表現身熱口溫,心煩面赤,汗多氣粗,頭痛頭暈,或背微惡寒。治療上若熱盛者,以清泄邪熱;傷津氣者,以益氣生津。

食療方

1.消暑扁豆粥。扁豆15克,赤小豆30克,懷山藥15克,木棉花15克,薏苡仁30克,鮮荷葉半張,燈心少許。將以上諸味慢火熬粥,以豆熟透爲度。此方有清暑祛溼功效。可用做夏季常用之清暑飲料。

2.綠豆甘草粥。綠豆100克,生甘草10克。將綠豆與甘草加水慢火煮熟,任意食用。此方能清暑利溼解毒。可解暑熱及各種藥物中毒。

3.綠豆粥。綠豆50克,慢火煮綠豆作粥,任意食用。有清暑、解毒、利溼功效。適用於中暑煩渴、食物中毒。

4.扁豆薏米粥。扁豆60克,薏米60克,加水煮成粥,每日2次服食。此方有健脾、清暑、利溼功效。可用作預防中暑。

5.竹葉粥。竹葉15克,梔子10克,粳米100克。先煎竹葉、梔子,去渣取汁,入米煮成粥,下鹽。任意食用。可清心解暑。治夏季秋季中暑口渴。

6.麥冬竹葉粥。麥冬30克,炙甘草10克,竹葉15克,粳米100克,大棗6枚。先將麥冬、炙甘草、竹葉水煎,去渣取汁,入粳米同煮作粥,隨意食用。此方能益氣和胃,清熱解暑。適用於暑熱口渴、氣短乏力、不思飲食等症。

7.四色粥。綠豆、赤小豆、麥片、黑芝麻各等分,白糖或冰糖適量。先將四味加水共煮粥,候熟,將白糖調入,空腹溫服。此方具有清熱生津、利尿解暑功效。用於熱病傷津,或暑熱煩渴。夏日常服,有清熱止渴、益胃養陰之效。

8.荷葉冬瓜湯。嫩荷葉1張剪碎,鮮冬瓜500克切片,加水1000毫升煮湯,湯成去荷葉,加食鹽少許。每日服2次。此方對夏季低熱、口渴心煩有較好療效。

9.五味枸杞飲。五味子、枸杞子各50克。將五味子裝在淨紗布袋內,與枸杞子同煎,加水1000毫升,煮取800毫升,加冰糖50克,代茶飲用。此方具有較好的養陰生津作用。適用於夏季天熱而食慾不振、體倦乏力者。

10.腐漿粥。豆腐漿若干毫升,粳米50克,同煮作粥,隨意食用。此方有潤肺胃、消脹滿、下濁氣、利小便作用,爲暑天常用飲料,有清暑利溼功效。

11.銀花粥。銀花、北粳米各30克。用銀花煎取濃汁去渣,再放北粳米加水300毫升,煮爲稀薄粥。每日早晚溫服,夏令尤爲適宜。此方有較好的清熱解毒功效,可用於夏令預防中暑,亦適用於各種熱毒瘡瘍、咽喉腫痛、風熱感冒等症。

飲食

中暑後應該吃什麼盛夏時節,環境溫度過高,空氣溼度大,人體內熱量不易散發,熱量積存過多,這樣會導致體溫調節中樞失控而發生中暑,因此,防暑除了注意物理降溫之外,還要注意在飲食方面的調理。在調味方面可用醋、大蒜、生薑、芥末等酸、辛、香等作料,起到清瘟殺菌、解毒和增強食慾的作用。夏天做菜可適當鹹一些,因爲出汗比較多,帶走的鹽分也多;另外,大量喝水也會沖淡胃液,所以,菜中適當多放些鹽來補充鹽分是必要的。夏季還可吃點生薑,有利於食物消化吸收,對心臟、血管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使心跳加速,血流循環加快,汗毛孔張開,汗液排泄通暢,對防暑有一定的好處。

1.補充維生素在夏天人體維生素需要量比普通標準要高一倍或一倍以上,因此,可多吃些新鮮蔬菜和水果;

2..補充蛋白質夏季人體營養消耗大,代謝機能旺盛,所以,要常吃些富含優質蛋白質,又易於消化的食品;

3.多喝湯。當人出汗比較多,體液損耗比較大的時候,多喝湯既能及時補充水分,又有利於消化吸收。簡單易學的“防暑湯如山楂湯、綠豆酸梅湯、金銀花湯、西瓜翠衣湯等。

4.多飲茶。研究人員對炎熱天喝溫茶水和喝飲料的兩組人員的測定表明,溫茶能降低皮膚溫度1-2度,而冷飲只能使口腔周圍變冷;喝茶者感覺清涼舒適,渴感全消,而喝冷飲者,周身不暢,渴感未消。高溫作業者,如能在溫茶中適當加點鹽,以彌補出汗過多而丟失的鹽分,對預防中暑更有裨益。

5.多吃粥。在炎熱的夏季,人的腸胃因受暑熱刺激,功能會相對減弱,容易發生頭重倦怠、食慾不振等不適,重者還會中暑。因此,夏季喝消暑保健粥則是飲食調理措施之一,如綠豆粥、金銀花粥、薄荷粥、蓮子粥、荷葉粥、蓮藕粥等。

6.多吃青菜。天熱溼氣重,人們一般都喜歡吃清淡味鮮而不油膩的食物,而青菜既有這種特點,又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元素。所以,應儘量多吃青菜,如各種豆類、瓜類、小白菜、香菜等。既可以涼拌生吃,也可放少許瘦肉絲炒熟吃。

7.多吃瓜果。瓜果汁多味甜,不僅生津止渴,也能清熱解暑。西瓜味甜多汁性涼,是清暑解渴的瓜類之首。另外,香瓜、黃瓜洗淨之後生食,或榨汁之後飲用,都有很好的清熱解暑作用。獼猴桃含有大量維生素C,有非常好的清熱解暑作用,是高溫和野外作業人員經常選用的果品和飲料。

中暑後不該吃什麼

中暑後的飲食四大忌,夏季,天氣炎熱,特別是進入盛夏後,空氣溼度明顯增大,空氣流通性差,天氣更加顯得悶熱異常。常在室外勞作的人們,很容易中暑。中暑後除及時採取治療外,在飲食上也有四忌需要引起人們的重視。

第一,忌大量飲水。中暑的人應該採取少量、多次飲水的方法,每次以不超過300毫升爲宜。切忌狂飲不止。因爲,大量飲水不但會沖淡胃液,進而影響消化功能,還會引起反射排汗亢進。結果會造成體內的水分和鹽分大量流失,嚴重者可以促使熱痙攣的發生。

第二,忌大量食用生冷瓜果。中暑的人大多屬於脾胃虛弱,如果大量吃進生冷瓜果、寒性食物,會損傷脾胃陽氣,使脾胃運動無力,寒溼內滯,嚴重者則會出現腹瀉、腹痛等症狀。

第三,忌吃大量油膩食物。中暑後應該少吃油膩食物,以適應夏季胃腸的消化功能。如果吃了大量的油膩食物會加重胃腸的負擔,使大量血液滯留於胃腸道,輸送到大腦的血液相對減少,人體就會感到疲憊加重,更容易引起消化不良。

第四,忌單純進補。人們中暑後,暑氣未消,雖有虛症,卻不能單純進補。如果認爲身體虛弱急需進補就大錯特錯了。因爲進補過早的話,則會使暑熱不易消退,或者是本來已經逐漸消退的暑熱會再捲土重來,那時就更得不償失了。

中醫養生知識8

中醫養生健康生活小知識

1.早餐一定要吃好

你知道嗎?吃飯一定要是:早上吃好,中午吃飽,晚上吃少。現在的人相反了,早上馬虎,中午對付,晚上大吃大喝,這就是百病之根。早上這頓飯,等於吃補藥,是最重要的一頓飯,一定要吃營養早餐。營養早餐必須具備四樣東西:穀類、豆漿、雞蛋或肉,主食必須要有蔬菜加水果。假如只有兩種以下的早餐,就屬於低質量早餐。現在我們中國人20%不吃早餐,50%-60%不會吃早餐,早餐營養不好,中午、晚上是補不回來的。

2.全世界最不好的習慣是抽菸

全世界最不好的五種習慣,第一號不好的習慣就是抽菸。一生吸菸的人,要少活20年到25年,吸一次煙,少活11分鐘。我爲什麼比較年輕,比較健康,我一輩子沒抽過煙。誰在我面前抽菸,對不起,請你到外頭抽,你可以自殺,你不能殺人。大清早一起牀就抽菸,尤其危害大。抽菸的人,氣管炎,肺氣腫,肺心病,最後肺癌,這是死亡三部曲。

3.一天吃東西有規律

每天兩個水果

每天三勺清油,不要超過25克

每天四兩米飯或四個饅頭

每天五種優質高蛋白,肉、蛋、奶、魚、豆,但有量規定,一兩肉,一個雞蛋,牛奶半斤,豆腐一塊或者一碗豆漿、豆腐腦,肉、蛋、魚30克不要超過一兩

六杯水或者六克鹽

現在講八杯水,每天一定要喝八杯水。因爲水就是人的生命。現在很多人不會喝水,渴了才喝。錯了,一定有空就喝,不是渴了再喝。八杯茶行嗎?茶不行,八杯咖啡呢?飲料、咖啡、啤酒都不能代替水。要喝茶也喝淡茶,不能喝濃茶。千萬記住,水是人的生命。

4.人不是老死、病死的,是氣死的

人哪能不生氣?人是感情動物,喜怒憂思悲恐驚。高興就要笑,不高興就要哭,生起氣來還要罵兩句呢,這是人感情豐富的表現。假如人只有一種感情,這個人就不健康。一個人感情很豐富,該怎麼樣就怎麼樣,但是你千萬記住:第一個不要過度,第二個過度了但是不要長時間,很快就調整過來,這纔是健康的。《黃帝內經》早就講得很清楚:“怒傷肝,喜傷心,悲傷肺,憂思傷脾,驚恐傷腎,百病皆生於氣。”講得很絕。很多人說老實話,不是老死的,不是病死的,是氣死的。當不了官,氣死了;提不了教授,氣死了;賺不了錢,氣死了;很多老年人爲很小的.事,氣死了。所以說人“不能不生氣,但一定要會生氣,一定不要當情緒的俘虜,一定要做情緒的主人,一定要去駕馭情緒,不要讓情緒駕馭你。”記住情緒是人們生氣的指揮棒,至關重要。

這些常識你不可不知,並且還要把它們貫徹落實到自己的生活中,只要你做到了,那麼保持健康,延長壽命就會變得容易得多。

中醫養生知識9

秋季天高氣爽,草木凋零,大地氣象明朗;冬季萬物閉藏,天氣乾燥,氣溫低,西北風肅殺,屬涼燥。因此,秋冬季的養生是以適應秋冬季氣候變化爲主,秋應肺而養收,冬應腎而養藏。今天重點講金秋時節中醫養生之道,即情致養生、起居養生、飲食養生、祛病養生。

一、情志養生

所謂情志,即指喜、怒、憂、思、悲、驚、恐等人的七種情緒。七情六慾,人皆有之,情志活動屬於人類正常生理現象,是對外界刺激和體內刺激的保護性反應,有益於身心健康。《黃帝內經》指出,“喜怒不節則傷髒”,說明情志不加節制會損傷臟腑功能。具體地說是:“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另,發爲腎之縷,腎不好,頭髮會早白衰退。秋季,氣溫開始降低,雨量減少,空氣溼度相對降低,氣候偏於乾燥。秋季自然界有蕭殺之氣,有悲秋之說。因此,秋天要經常到戶外,戶外的負離子含量高,能調節人的情緒,使人身心愉悅。秋天的紫外線較強,要多接觸紫外線,會保持心情舒暢。在心裏最悲傷的時候,要懂得向人傾訴,男人要流眼淚,要多培養一些興趣愛好,打打毛衣、寫寫字,哪怕在家裏做些家務事,都可以使自己的心態放鬆,保持愉悅

營養醫師王興國飲食營養科普講座營養食療食補健康飲食減肥保健的心情。

要學會修身養性,在秋天少量品茶和咖啡,心情會振奮,消除一些不良情緒。茶葉在秋季的時候喝些秋茶,可享受到品茗的樂趣。每天一個蘋果,能保持好心情;香蕉、蜂蜜,能使人保持心情愉快。同時,避免不良精神因素的刺激,保持心理衛生,找人疏泄一下情緒,是非常重要的。

二、起居養生

秋季是人體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所以,順應秋季的自然特性來起居養生,即保肺,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秋季是最不容易生病的季節。春困秋乏,秋乏也是。秋季三個月大氣平庸,秋季起居應做到早睡早起,注意添加衣物,防止因受涼而傷及肺部。

秋季子時的睡覺一定要睡的深沉,女人是睡出來的水靈,最好在10點之前睡眠,皮膚會變的光滑和水溼。做夢能增加年輕人的記憶力,預防老年人的老年癡呆。

睡眠不佳可以吃桂圓,能加快入眠速度。晚上睡眠不佳,午時補,午睡時間不要太長。起居有常,疾病會遠離你,同時運動養生要與休閒養生相結合。

三、飲食養生

我們生活中常見的食物富含各種營養,不僅可提供維護健康所需的營養素,使身體隨時保持在最佳狀態,讓體能達

到顛峯,還可針對不同體質和健康狀態進行對症食療。將各類食物季節化,以養生需要、調養身體、應季食物爲準則,選擇合適的食物。

秋季,多吃魚類、禽類、蛋類和肉類,秋季一般不再用飼料餵養,魚類體內的毒素排泄的比較多,秋季可以多吃些桂魚和鱸魚,少吃些驢肉和狗肉。秋季宜少吃、簡約,秋天可以選擇吃以養肺潤肺的食物爲好,比如蓮藕、白木耳、銀杏、蓮子等白色食物。

蘋果:俗話說:一天一蘋果,醫生遠離我。蘋果所含的多種營養物質可起到消除體內炎症的作用,因此遇到秋季腹瀉可以吃點蘋果止瀉;同時蘋果對心腦血管的養護非常好。建議大家吃蘋果時,連皮吃效果最佳。

香蕉:香蕉味甘性寒,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主要功用是清腸胃,治便祕,並有清熱潤肺、止煩渴、填精髓、解酒毒、迅速補充體力等功效。因此,一天疲勞後吃一根香蕉,可以恢復體力。

蘿蔔、秋葵:十月的蘿蔔賽人蔘,具有促進消化,增強食慾,加快胃腸蠕動和止咳化痰的作用。蘿蔔和秋葵品味辛甘,性涼,入肺胃經,爲秋季食療佳品。

菱角:菱角性味甘涼、無毒,有消毒解熱、利尿通乳、止消渴、解酒毒之功效,有利於脾胃功能,但不能生吃,荸薺也是不能生吃,因爲有寄生蟲。

花生:又名長生果、長壽果,是一種高熱能、高蛋白的植物性食物,含有多種維生素,尤其是維生素E、維生素B1的含量豐富。具有潤肺止咳、健脾和胃、防止腦功能衰退,增強記憶力,有健腦益智作用是男女老幼,人人皆宜的健康食品。同時花生衣可以治療血小板缺少症,如常流鼻血和容易烏青。

秋季不宜多吃的食物有螃蟹、柿子和秋瓜等食物:螃蟹:螃蟹性寒,孕婦不能吃螃蟹。選河蟹的方法,將河蟹翻個個後,能自己翻身,背青灰色爪尖肥,是好的蟹。死蟹絕對不能吃。螃蟹和柿子不能同時吃,容易腹瀉和肚子痛。吃螃蟹後一個小時內不能喝茶。螃蟹雖好,不宜多吃。

柿子:涼性,胃寒的人飯後吃,不能跟酸性的食物一起吃。秋瓜:西瓜、哈密瓜等瓜類容易壞肚子。

四、祛病養生

初秋溫燥,中秋涼燥。春捂秋凍,春捂是下半身多捂一段時間,秋凍也主要是下半身少穿一點。秋天着涼會容易咳嗽,燥咳,不容咳出痰,痰少痰稠,且不容易好。下面我重點說一下祛病養生的一些常識:

1、治秋咳藥材:

梨子:易咳嗽,且痰咳不出來,用是最好的藥。用雪梨,燉的時候不加糖,要帶皮燉。白果,治療秋天胸口悶氣,放

到菜裏燉。浙貝、川貝:咳嗽初期,有痰不易咳出時用浙貝。長期咳嗽,無痰且長期不好的,用川貝比較好,要到正規渠道買川貝。

枇杷:用枇杷熬出來的枇杷膏最好。如果沒有枇杷膏,也可以用枇杷葉來熬煎。

白櫟:治療咳嗽很好的,具有很強的抗癌作用,且對男性前列腺和女性乳房都有很好的預防作用。秋天咳嗽老是想拉小便,還可以用橡子的託(褐色部分),煮水喝,有利尿作用小孩有三五個就夠了。

2、治秋季腹瀉藥材:

紫蘇:秋季吃螃蟹、魚等肉食容易引起腹瀉,用紫蘇能解魚蟹毒。用3到5克煎水,加幾個棗子還可以治療容易中暑。紫蘇能緩解早孕反映。蓮子、芡實、馬齒莧(俗名仙鶴草),都可以治療食物引起的腹瀉。

黑櫓豆、赤小豆、綠豆,三豆能解百毒,等量煮水喝,能治療植物引起的.腹瀉。

3、治療胃藥材:

秋天是胃病最易發時期,治療胃病最好的就是百合,胃痛、胸口痛,心情不好的時候吃點百合非常有好處。

4、預防風溼藥材:

拐棗(俗名金鉤梨),秋季吃拐棗,可以預防秋天的關節痛等疼痛,如風溼痛。拐棗可以熬製成膏狀,服用方便。同時,拐棗的籽與白鴨同煮,具有提高免疫力,減少眼乾澀等效用。

5、預防心腦血管藥材:

心腦血管疾病秋季高發,要把預防放在首位。可以把玉竹和黃精,用黃精煲湯或煮菜可以預防心腦血管疾病。

6、杭過敏藥材:

秋季易過敏,過敏體質的人不宜吃螃蟹,甘草也可以解百毒,抗過敏;紅棗是秋季的最佳食品,具有較強抗過敏作用,因此秋令時季可多吃些紅棗。

冬季是補腎的季節,藏的季節。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在冬季服阿膠、芝麻,其實服用的最佳季節是在秋天開始吃。大家必須注意,阿膠越久存放,成色越好,療效也佳。同時,冬天也是開膏方的時節,大家在開膏方前,一定要將自己的生活習慣等詳細告訴醫生,這樣開具的膏方纔能對症下藥。另,黑櫓豆也是冬季補腎很好的食物。

中醫養生知識10

1、民諺“秋瓜壞肚”是指立秋以後繼續生食大量瓜類水果容易引發胃腸道疾患。立秋後再大量生食瓜果,勢必更助溼邪,損傷脾陽,脾陽不振不能運化水溼,腹瀉、下痢、便溏等急慢性胃腸道疾病就隨之發生。

2、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不是虛症病人不宜用補藥。還要注意進補適量,忌以藥代食,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以滋陰潤燥爲主,具體包括如烏骨雞、豬肺、龜肉、燕窩、銀耳、蜂蜜、芝麻、豆漿、藕、核桃、薏苡仁、花生、鴨蛋、菠菜、梨等,這些事物與其他有益食物或中藥配伍,則功效更佳。

3、多食新鮮蔬菜和水果。秋燥最容易傷人的津液。多數蔬菜、水果有生津潤燥、消熱通便之功效。蔬菜、水果等含有大量的水分,能補充人體的津液。另外,還可多吃些蜂蜜、百合、蓮子等清補之品,以順應肺臟的清肅之性。

4、是少吃辛辣煎炸熱性食物。韭菜、大蒜、蔥、姜、八角、茴香等辛辣的食物和調味品,炸雞腿、炸鵪鶉等煎炸的食物,多食皆會助燥傷陰,加重秋燥。

5、是重視精神調養。陰虛的人,肝火易旺,動輒發脾氣,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摟不住火”。肝火偏旺,久則內耗陰津。到了秋季,其燥象更爲明顯。因此,預防秋燥的另一環就是要重視精神的`調養,並以平和的心態對待一切事物,以順應秋季收斂之性,平靜地度過這一多事之秋。

6、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不是虛症病人不宜用補藥,虛症又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分,對症服藥才能補益身體,否則適得其反,會傷害身體。

7、任何補藥服用過量都有害。認爲“多吃補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是不科學的。

8、秋天適當早起,可減少血栓形成的機會;起牀前適當懶牀幾分鐘,舒展活動一下全身,對預防血栓形成也有重要意義。

9、平時應注意保持樂觀情緒,經常到空氣新鮮的地方去散步,吐故納新,以收斂“神氣”,使肺氣不受燥邪的侵害。

10、白露過後,氣候逐漸變涼,一早一晚更添寒意,如果這時再赤膊露體,就容易受涼,輕則易患感冒,重則易染肺疾。因秋氣主燥,燥易傷肺。

11、及時增減衣服。立秋之後,晝夜之間的溫差較大,不宜赤膊露體,也不宜穿得太多、太暖。

12、多喝開水、淡茶、果汁飲料、豆漿、牛奶等流質,以養陰潤燥,彌補損失的陰潤,但喝流質的飲食,尤其是飲料和水等液體飲料時,飲用方法頗多講究、以少量頻飲爲最佳。

中醫養生知識11

刮痧療法是用邊緣光滑的嫩竹板、瓷器片、小湯匙、銅錢、硬幣、玻璃,或頭髮、苧麻等工具,蘸食油或清水在體表部位進行由上而下、由內向外反覆刮動,用以治療有關的疾病。

本療法是臨牀常用的一種簡易治療方法,流傳甚久。多用於治療夏秋季時病,如中暑、外感、腸胃道疾病。有學者認爲刮痧是推拿手法 變化而來。《保赤推拿法》載:“刮者,醫指挨兒皮膚,略加力而下也。”元、明時期,有較多的刮痧療法記載,並稱爲“夏法”。及至清代,有關刮痧的描述更爲詳細。郭志邃《痧脹玉衡》曰:“刮痧法,背脊頸骨上下,又胸前脅肋兩背肩臂痧,用銅錢蘸香油刮之。”吳尚先《理瀹駢文》載有如“陽痧腹痛,莫妙以瓷調羹蘸香油刮背,蓋五臟之系,鹹在於背,刮之則邪氣隨降,病自鬆解。”《串雅外編》、《七十二種痧證救治法》等醫籍中也有記載。由於本療法無需藥物,見效也快,故現仍在民間廣泛應用,我國南方地區更爲流行。

工具選擇

1.苧麻:這是較早使用的工具,選取已經成熟的苧麻,去皮和枝葉曬乾 ,用根部較粗的纖維,捏成一團,在冷水裏蘸溼即可使用。

2.頭髮:取長頭髮,揉成一團,蘸香油,作工具使用。

3.小蚌殼:取邊緣光滑的蚌殼,多爲漁民習用。

4.銅錢:取邊緣較厚而又沒有缺損的銅錢。

5.牛角藥匙:即通常用於挑取藥粉的牛角及其他材料製成的藥匙。如:牛角刮痧板、水牛角刮痧板

6. 瓷碗、瓷酒盅、瓷湯匙、嫩竹片、玻璃棍等,選取邊緣光滑而沒有破損的即可。爲現代所習用的工具。

7. 準備小碗或酒盅一隻,盛少許植物油或清水。

刮治部位

1.背部:病人取側臥或俯臥位,或伏坐於椅背上。先從第七頸椎起,沿着督脈由上而下刮至第五腰椎,然後從第一胸椎旁開沿肋問向外側斜刮。此爲最主要和常用的刮痧部位。

2.頭部:取眉心、太陽穴。

3.頸部:項部兩側,雙肩板筋部(胸鎖乳突肌),或喉頭兩側。

4.胸部:取第二、三、四肋間,從胸骨向外側刮。乳房禁刮。

5.四肢:臂彎(在肘的屈側面)、膝彎(膕窩)等處。

治療機理

本療法有宣通氣血,發汗解表,疏筋活絡,調理脾胃等功能,而五臟之俞穴皆分佈於背部,刮治後可使臟腑穢濁之氣通達於外,促使周身氣血流暢,逐邪外出。根據現代醫學分析,本療法首先是作用於神經系統,藉助神經末梢的傳導以加強人體的防禦機能。其次可作用於循環系統,使血液迴流加快,循環增強;淋巴液的循環加快;新陳代謝旺盛。據研究證明,本療法還有明顯的退熱鎮痛作用。

一、痧症(多發於夏秋兩季,微熱形寒,頭昏、噁心、嘔吐,胸腹或脹或痛,甚則上吐下瀉,多起病突然):取背部脊柱兩側自上而下刮治,如見神昏可加用眉心、太陽穴。

二、中暑:取脊柱兩旁自上而下輕輕順刮,逐漸加重。

三、傷暑表證:取患者頸部痧筋(頸項雙側)刮治。

四、傷暑裏證:取背部刮治,並配用胸部、頸部等處刮治。

五、溼溫初起(見感冒、厭食、倦怠、低熱等證):取背部自上而下順刮,並配用苧麻蘸油在膕窩、後頸、肘窩部擦刮。

六、感冒:取生薑、蔥白各10克,切碎和勻布包,蘸熱酒先刮擦前額、太陽穴,然後刮背部脊拄兩側,也可配刮肘窩、膕窩。如有嘔惡者加刮胸部。

七、發熱咳嗽:取頸部向下至第四腰椎處順刮,同時刮治肘部、曲池穴。如咳嗽明顯,再刮治胸部。

八、風熱喉痛:取第七頸椎至第七胸椎兩旁(蘸鹽水)刮治,並配用擰提頸部前兩側肌肉(胸鎖乳突肌)約50次。

九、嘔吐:取脊柱兩旁自上而下至腰部順刮。

十、腹痛:取背部脊柱旁兩側刮治。也可同時刮治胸腹部。

十一、疳積:取長強穴至大椎穴處刮治。

十二、傷食所致嘔吐腹瀉:取脊椎兩側順刮。如胸悶、腹脹劇痛,可在胸腹部刮治。

十三、頭昏腦脹:取頸背部順刮。配合刮治或按揉太陽穴等。

十四、小腿痙攣疼痛:取脊椎兩旁(第五胸椎至第七腰椎)刮治,同時配用刮治膕窩。

十五、汗出不暢:取背部、胸部順刮。如手腳出汗不暢者,可在肘部、膕窩處刮治。

十六、風溼痹痛:取露蜂房100克,用酒浸3日後,蘸酒順刮頸、脊柱兩旁,同時取膕窩、肘部或痛處刮治,每日2次。

禁忌症

1.凡危重病症,如急性傳染病、重症心臟病、高血壓、中風等,應即送醫院治療,禁用本療法。

2.凡刮治部位的皮膚有潰爛、損傷、炎症均不能用本療法,如初愈也不宜採用。

3.飽食後或飢餓時,以及對刮痧有恐懼者忌用本療法。

注意事項

1.治療時,室內要保持空氣流通,如天氣轉涼或天冷時應用本療法要注意避免感受風寒。

2.不能幹刮,工具必須邊緣光滑,沒有破損。

3.初刮時試3~5下即見皮膚青紫而患者並不覺痛者,爲本療法適應證。如見皮膚髮紅患者呼痛,則非本方法適應證,應送醫院診治。

4.要掌握手法輕重,由上而下順刮,並時時蘸植物油或水保持潤滑,以免刮傷皮膚。

5.刮痧療法的體位可根據需要而定,一般有仰臥、俯臥、仰靠、俯靠等,以患者舒適爲度。

6.刮痧的條數多少,應視具體情況而定,一般每處刮2~4條,每條長約2~3寸即可。

7.刮完後應擦乾油或水漬,並在青紫處抹少量驅風油,讓患者休息片刻。如患者自覺胸中鬱悶,心裏發熱等,再在患者胸前兩側第三、四肋間隙處各刮一道即可平靜。

8.刮痧後患者不宜發怒、煩躁或憂思焦慮,應保持情緒平靜。同時,忌食生冷瓜果和油膩食品。

9.如刮痧後,病情反而更加不適者,應即送醫院診治。

中醫養生知識之拔罐

里約奧運上,美國游泳名將邁克爾·菲爾普斯身上的拔火罐印記引發了中國網友的關注。這種在中國民間被廣泛使用的療法,獲得了外國運動員的認可,確實驚奇。然而事實上,拔罐這種療法並非中國獨有。

目前常用的罐具種類較多,有竹罐、玻璃罐、抽氣罐等。

1.竹罐

(1)材料與製作竹罐是採用直徑3~5釐米堅固無損的竹子,製成6~8釐米或8~10釐米長的竹管,一端留節作底,另一端作罐口,用刀颳去青皮及內膜,製成形如腰鼓的圓筒,用砂紙磨光,使罐口光滑平整即可。

(2)優點取材方便、製作簡單、輕便耐用、便於攜帶、經濟實惠、不易破碎;竹罐吸附力大,不僅可以用於肩背等肌肉豐滿之處,而且應用於腕、踝、足背、手背、肩頸等皮薄肉少的部位,與小口徑玻璃罐比較,吸附力具有明顯優勢;另外,竹罐療法在應用時可放於煮沸的藥液中煎煮後吸拔於腧穴或體表,即可通過負壓改善局部血液循化,又可藉助藥液的滲透起到局部燻蒸作用,形成雙重功效,加強治療作用。

(3)缺點易燥裂漏氣;且不透明,難以觀察罐內皮膚反應,故不宜用於刺血拔罐。

2.玻璃罐

(1)材料與製作玻璃罐由耐熱玻璃加工製成,形如球狀,下端開口,小口大肚,按罐口直徑及腔大小,分爲不同型號。

(2)優點其優點是罐口光滑,質地透明,便於觀察拔罐部位皮膚充血、瘀血程度,從而掌握留罐時間;是目前臨牀應用最廣泛的罐具,特別適用於走罐、閃罐、刺絡拔罐及留針拔罐。

(3)缺點導熱快,易燙傷,容易破損。

3.抽氣罐

(1)材料與製作抽氣罐爲一種用有機玻璃或透明的工程樹脂材料製成,採用罐頂的活塞來控制抽排空氣,

利用機械抽氣原理使罐體內形成負壓,使罐體吸附於選定的部位。

(2)優點抽氣罐不用火、電,排除了不安全隱患且不會燙傷皮膚;操作簡便,可普遍用於個人和家庭的自我醫療保健,是目前較普及的新型拔罐器。

(3)缺點無火罐的溫熱刺激效應。

臨牀應用

1.拔罐的方法

閃火法操作要點:用鑷子夾酒精棉球點燃,在罐內繞一圈再抽出;迅速將罐罩在應拔部位上,即可吸住。

2.拔罐的應用

(1)留罐將罐吸附在體表後,使罐子吸拔留置於施術部位,一般留置5~10分鐘;多用於風寒溼痹、頸肩腰腿疼痛。

(2)走罐罐口塗萬花油,將罐吸住後,手握罐底,上下來回推拉移動數次,至皮膚潮紅;用於面積較大、肌肉豐厚的部位,如腰背;多用於感冒、咳嗽等病症。

(3)閃罐罐子拔住後,立即起下,反覆吸拔多次,至皮膚潮紅;多用於面癱。

(4)刺絡拔罐先用梅花針或三棱針在局部叩刺或點刺出血;再拔罐使罐內出血3~5毫升;多用於痤瘡等皮膚疾患。

3.拔罐注意事項

(1)操作禁忌拔火罐時切忌火燒罐口,否則會燙傷皮膚;留罐時間不宜超過20分鐘,否則會損傷皮膚。

(2)部位禁忌皮膚過敏、潰瘍、水腫及心臟、大血管部位,孕婦的腰骶、下腹部,均不宜拔罐。

預防保健

1.咳嗽拔罐療法

主穴選定喘穴、肺俞穴;風寒咳嗽配風門穴;風熱咳嗽配大椎穴。用閃火法拔罐,留罐8~10分鐘(年齡較小的小兒罐內負壓宜小,負壓過大易傷患兒皮膚),小兒也可採用閃罐法,每日1次,3~5次爲1個療程。

2.頸肩綜合徵拔罐療法

患者取俯臥位,醫生在酸脹、麻木及疼痛的頸肩部胸鎖乳突肌、斜方肌外上緣處皮膚上塗抹適量跌打萬花油,將火罐吸附於皮膚上,並於病變部位來回推動火罐,以局部皮膚出現紫紅色或紫黑色痧點爲宜。走罐後採用三棱針在痧點局部點刺,選口徑適中的火罐用閃火法在上述部位拔罐,留罐約10分鐘,每處出血約2~3毫升,隔日一次,5次爲1個療程。

3.膝關節炎拔罐療法

可採用藥罐療法:將羌活、獨活、防風、木瓜、桑枝、川斷、牛膝、杜仲、艾葉、雞血藤、川芎、當歸各15克裝入布袋內,加清水煮沸5分鐘,再把小號竹罐投入藥汁內煮10分鐘,使用時用鑷子夾起竹罐直接叩於患側內、外膝眼及鶴頂穴處,每次15分鐘,隔日1次,10次爲1個療程。

中醫養生知識之艾灸

灸法在我國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其治療效果已爲無數臨牀實踐所證實。

艾灸:中醫鍼灸療法中的灸法。點燃用艾葉製成的艾炷、艾條爲主,燻烤人體的穴位以達到保健治病的一種自然療法。

艾灸產生於中國遠古時代,因爲它的作用機理和針療有相近之處,並且與針療有相輔相成的治療作用,通常針、灸並用,故稱爲鍼灸。鍼灸治病在國內外有着深遠的影響,但現代人說鍼灸,多數時候僅指針療,已經很少包含艾灸的內容了。

是用艾葉製成的艾灸材料產生的艾熱刺激體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過激發經氣的活動來調整人體紊亂的生理生化功能,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而對其機制的認識,仍是一個未解的迷。現階段認爲灸療作用機制與以下幾個方面有關。

局部刺激

灸療是一種在人體基本特定部位通過艾火刺激以達到防病治病目的的治療方法,其機制首先與局部火的溫熱刺激有關。正是這種溫熱刺激,使局部皮膚充血,毛細血管擴張,增強局部的血液循環與淋巴循環,緩解和消除平滑肌痙攣,使局部的皮膚組織代謝能力加強,促進炎症、粘連、滲出物、血腫等病理產物消散吸收;還可引起大腦皮質抑制性物質的擴散,降低神經系統的興奮性,發揮鎮靜、鎮痛作用;同時溫熱作用還能促進藥物的吸收。

經絡調節

經絡學說是祖國醫學重要內容,也是灸療的理論基礎。人是一個整體,五臟六腑、四肢百骸是互

相協調的,這種相互協調關係,主要是靠經絡的調節作用實現的。現代研究表明經絡腧穴具有三大特點:

1.經絡腧穴對藥物具有外敏性即用同樣艾灸方法選擇一定的腧穴與一般的體表點,其作用是明顯不同的。

2.經絡腧穴對藥物作用的放大性經絡並不是一個簡單的體表循行路線,而是多層次、多功能、多形態的調控系統。在穴位上施灸時,影響其多層次的生理功能,在這種循環感應過程中,它們之間產生相互激發、相互協同、作用疊加的結果,導致了生理上的放大效應。

3.經絡腧穴對藥物的儲存性腧穴具有儲存藥物的作用,藥物的理化作用較長時間停留在腧穴或釋放到全身,產生整體調節作用,使疾病得以治癒。

調節免疫

許多實驗都證實灸療具有增強免疫功能的作用。灸療的許多治療作用也是通過調節人體免疫功能實現的,這種作用具有雙向調節的特性,即低者可以使之升高,高者可以使之降低,並且在病理狀態下,這種調節作用更明顯。

藥理作用

灸療的用藥情況,雖比不得內治法豐富,但從各種隔物灸及太乙、雷火鍼灸在臨牀應用的情況看也可窺灸療辨證論治之一斑。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灸療主要原料艾的功能。清代吳儀洛在《本草從新》中說:“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亡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溼,暖子宮,止諸血,溫中開鬱,調經安胎,……以之艾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離開了艾,灸療學就不存在了。

綜合作用

灸療作用於人體主要表現的是一種綜合作用,是各種因素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共同發揮的整體治療作用。

首先,灸療的治療方式是綜合的。如冬病夏治,以白芥子等藥物貼敷膻中、肺俞、膏肓治療哮喘的化膿灸,以及以隔附子餅灸腎俞等穴的抗衰老等,其方式即包括了局部刺激(局部化膿灸、隔物灸)、經絡腧穴(特定選穴)、藥物諸因素,他們相互之間是有機聯繫的,並不是單一弧立的,缺其一即失去了原來的治療作用。

其二,治療的作用是綜合的。灸療熱的刺激對局部氣血的調整,艾火刺激配合藥物,必然增加了藥物的功效,芳香藥物在溫熱環境中特別易於吸收,艾灸施於穴位,則首先刺激了穴位本身激發了經氣,調動了經脈的功能使之更好地發揮行氣血、和陰陽的整體作用。

其三,人體反應性與治療作用是綜合的。治療手段(灸療)——外因只能通過內因(人體反應性)起作用,研究人員發現,相同的灸療對患相同疾病的患者,其感傳不一樣,療效也不盡相同,究其原因,就是人體的反應性各有差異。以上諸因素,在中醫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思想指導下,臨證進行合理選擇,靈活運用,方能發揮灸療最大的效能。

溫經散寒

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有賴於氣血的作用,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血氣在經脈中流行,完全是由於“氣”的推送。各種原因,如“寒則氣收,熱則氣疾”等,都可影響血氣的流行,變生百病。而氣溫則血滑,氣寒則血澀,也就是說,氣血的運行有遇溫則散,遇寒則凝的特點。所以朱丹溪說:“血見熱則行,見寒則凝”。因此,凡是一切氣血凝澀,沒有熱象的疾病,都可用溫氣的方法來進行治療。《靈樞·刺節真邪》篇中說:“脈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調,弗能取之”。《靈樞·禁服》亦云:“陷下者,脈血結於中,血寒,故宜灸之”。灸法正是應用其溫熱刺激,起到溫經通痹的作用。通過熱灸對經絡穴位的溫熱性刺激,可以溫經散寒,加強機體氣血運行,達到臨牀治療目的。所以灸法可用於血寒運行不暢,留滯凝澀引起的痹證、腹瀉等疾病,效果甚爲顯著。

行氣通絡

經絡分佈於人體各部,內聯臟腑,外布體表肌肉、骨骼等組織。正常的`機體,氣血在經絡中周流不息,循序運行,如果由於風、寒、暑、溼、燥、火等外因的侵襲,人體或局部氣血凝滯,經絡受阻,即可出現腫脹疼痛等症狀和一系列功能障礙,此時,灸治一定的穴位,可以起到調和氣血,疏通經絡,平衡機能的作用,臨牀上可用於瘡瘍癤腫、凍傷、癃閉、不孕症、扭挫傷等,尤以外科、傷科應用較多。

扶陽固脫

人生賴陽氣爲根本,得其所則人壽,失其所則人夭,故陽病則陰盛,陰盛則爲寒、爲厥,或元氣虛陷,脈微欲脫,當此之時,正如《素問·厥論》所云:“陽氣衰於下,則爲寒厥”。陽氣衰微則陰氣獨盛,陽氣不通於手足,則手足逆冷。凡大病危疾,陽氣衰微,陰陽離決等症,用大炷重灸,能祛除陰寒,回陽救脫。此爲其他穴位刺激療法所不及。宋代《鍼灸資生經》也提到:“凡溺死,一宿尚可救,解死人衣,灸臍中即活”。《傷寒論》指出:“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脈不至者,灸少陰七壯”。“下利,手足厥冷,煩躁,灸厥陰,無脈者,灸之”。說明凡出現嘔吐、下利、手足厥冷,脈弱等陽氣虛脫的重危患者,如用大艾炷重灸關元、神闕等穴,由於艾葉有純陽的性質,再加上火本屬陽,兩陽相得,往往可以起到扶陽固脫,回陽救逆,挽救垂危之疾的作用,在臨牀上常用於中風脫症、急性腹痛吐瀉、痢疾等急症的急救。

昇陽舉陷

由於陽氣虛弱不固等原因可致上虛下實,氣虛下陷,出現脫肛、陰挺、久泄久痢、崩漏、滑胎等,《靈樞·經脈》篇雲:“陷下則灸之”,故氣虛下陷,臟器下垂之症多用灸療。關於陷下一症,脾胃學說創始者李東垣還認爲“陷下者,皮毛不任風寒”,“天地間無他,唯陰陽二者而已,陽在外在上,陰在內在下,今言下陷者,陽氣陷入陰氣之中,是陰反居其上而復其陽,脈證俱見在外者,則灸之”。因此,灸療不僅可以起到益氣溫陽,昇陽舉陷,安胎固經等作用,對衛陽不固、腠理疏鬆者,亦有效果。使機體功能恢復正常。如脫肛、陰挺、久泄等病,可用灸百會穴來提升陽氣,以“推而上之”,又如《類經圖翼》雲:“洞泄寒中脫肛者,灸水分百壯”。總之,這也是灸法的獨特作用之一。

拔毒泄熱

歷代有不少醫家提出熱證禁灸的問題,如《聖濟總錄》指出:“若夫陽病灸之,則爲大逆”;近代不少鍼灸教材亦把熱證定爲禁灸之列。但古今醫家對此有不同見解。在古代文獻中亦有“熱可用灸”的記載,灸法治療癰疽,就首見於《黃帝內經》,歷代醫籍均將灸法作爲本病證的一個重要治法。唐代《備急千金要方》進一步指出灸法對臟腑實熱有宣泄的作用,該書很多處還對熱毒蘊結所致的癰疽及陰虛內熱證的灸治作了論述,如載:“小腸熱滿,灸陰都,隨年壯”,又如“腸癰屈兩肘,正灸肘尖銳骨各百壯,則下膿血,即差”。“消渴,口乾不可忍者,灸小腸俞百壯,橫三間寸灸之”。金元醫家朱丹溪認爲熱證用灸乃“從治”之意;《醫學入門》則闡明熱症用灸的機理:“熱者灸之,引鬱熱之氣外發,火就燥之義也”。《醫宗金鑑·癰疽灸法篇》指出:“癰疽初起七日內,開結拔毒灸最宜,不痛灸至痛方止,瘡痛灸至不痛時”。總之,灸法能以熱引熱,使熱外出。灸能散寒,又能清熱,表明對機體原來的功能狀態起雙向調節作用。特別是隨着灸增多和臨牀範圍的擴大,這一作用日益爲人們所認識。

防病保健

我國古代醫家中早就認識到預防疾病的重要性,並提出了“防病於未然”、“治未病”的學術思想,而艾灸除了有治療作用外,還有預防疾病和保健的作用,是防病保健的方法之一,這在古代文獻中有很多記載。早在《黃帝內經》就提到;在“犬所齧之處灸三壯,即以犬傷法灸之”,以預防狂犬病。《備急千金要方》有“凡宦遊吳蜀,體上常須三兩處灸之,勿令瘡暫瘥,則瘴癘溫瘧毒氣不能着人”。說明艾灸能預防傳染病。《鍼灸大成》提到灸足三裏可以預防中風。民間俗話亦說“若要身體安,三裏常不幹”、“三裏灸不絕,一切災病息”。因爲灸療可溫陽補虛,所以灸足三裏、中脘,可使胃氣常盛,而胃爲水穀之海,榮衛之所出,五臟六腑,皆受其氣,胃氣常盛,則氣血充盈;命門爲人體真火之所在,爲人之根本;關元、氣海爲藏精蓄血之所,艾灸上穴可使人胃氣盛,陽氣足,精血充,從而加強了身體抵抗力,病邪難犯,達到防病保健之功。現代,灸療的防病保健作用已成爲重要保健方法之一。

延年益壽

穴位:足三裏(位於小腿前外膝眼下3寸,脛骨前嵴外側一橫指處)、氣海(位於腹正中線臍下1.5寸處)、關元(位於腹正中線臍下3寸處)。

分組:第一組,關元、氣海、左側足三裏;第二組,關元、氣海、右側足三裏。

方法:選準穴位後,點燃藥用艾條,分別對準第一組穴位,每穴懸灸10分鐘,以各穴位皮膚潮紅色爲度。第二天用同樣的方法懸灸第二組穴位。如此交替懸灸,連續三個月爲一個療程。休息一週,再繼續第二個療程。使用時注意力要集中,艾火與皮膚的距離,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熱度爲佳。注意不可灼傷皮膚。

說明:關元、氣海、足三裏是人體強壯保健要穴,每天艾灸一次,能調整和提高人體免疫機能,增強人的抗病能力。成書於宋代的《扁鵲心書》中說:“人於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關、中脘,雖不得長生,亦可得百年壽。” 特別是女士,艾灸此三個穴位後,神清氣爽,容光煥發,全身特別是小腹部十分舒暢(此種感覺一般要連續灸半個月後才明顯)。

美容

艾灸的美容與一般的化妝品美容,手術美容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一個是本質上的,另一個是表面上的。化妝品可以掩飾你的不足,手術可以改造你的結構,可以滿足你暫時的虛榮心,但這些都無法給你真正的健康。因爲健康而使你青春常駐,容光煥發,思維敏捷,反應靈敏,那又是另一種不同層次上的美。通過吃藥,打針或者鍛鍊,你或許也可以或多或少地達到你期望的效果。但沒有灸療好,艾灸是驅散疲勞,恢復元氣,補充體能,平衡陰陽的最有效的手段。 有很多女人臉上不光滑潔淨,這往往是內分泌失調引起的,實際上還是陽能不足,而不是像一般所說的上火。有這麼幾種女性:

1、臉上痘痘長得成片的女性,往往有嚴重的帶下病,“清熱解毒”往往沒有任何效果,因爲她們的這種熱往往是虛熱,而不是實熱,補充陽能尚且不逮,何況雪上加霜。所以艾灸是最佳的選擇。

2、臉上長有黃褐斑的女性,往往肝腎虧虛,體質嚴重偏於酸性,用艾灸治療,往往會出現意想不到的效果。

3、虛胖的女性,並不是營養過剩,但營養過剩不過是西醫上的一個概念,中醫裏面沒有這樣的說法,如果哪個中醫也這樣瞎嚷嚷,那肯定個半吊子。即使是肥胖的小孩子,也往往並不是營養過剩,而是陽能不足,往往是因爲在懷孕期間,父母還有不少的性生活,導致孩子先天不足,肝腎機能失衡,脾臟運化無力。虛胖女性則往往有崩漏暗疾,失血過多。太過肥胖往往是因爲脾腎陽虛,太過瘦弱,則往往是肝腎不足。

4、乳頭過早地顏色變暗淡,或者乳頭凹陷的女性,往往嚴重肝腎虧虛,衝脈,任脈虛寒,有的甚至還有咳嗽的毛病。這些問題艾灸都有很好的效果。

中醫養生知識12

經絡二字相信大家一定很是陌生,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呼,經絡貫穿身體的每一部分,溝通身體上上下下的器官,調節體內的新陳代謝,是人體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經絡一詞首見於《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經絡之相貫,如環無端。

1、經:經是經絡系統中縱行的幹線,是主幹,主要的通路;《釋名》:“經,徑也,如徑路無所不通“。

2、絡:絡是經絡系統中細密繁多,錯綜聯絡的分支;《說文》:“絡,絮也,言其細密繁多。

清《醫門法律明絡脈之法絡脈論》說道:“十二經脈,前賢論之詳矣,而絡脈則未之及,亦缺典也。十二經生十二絡,十二絡生一百八十系絡,系絡生一百八十纏絡,纏絡生三萬四千孫絡。自內而生出者,愈多則愈細小。

《靈樞刺節真邪》:“此必有橫絡。或指較小的絡脈。意爲:絡脈也稱橫絡 。

《針經指南》:“絡有一十五,有橫絡三百餘,有絲絡一萬八千,有孫絡不知其紀。

《靈樞脈度》:“經脈爲裏,支而橫者爲絡。意指經脈的位置較深,而從經脈橫行別出位置較淺的分支則稱爲絡脈。

浮絡:浮絡是絡脈中浮行於淺表部位的分支。在全身絡脈中,浮行於淺表部位的稱爲“浮絡,它分佈在皮膚表面。其主要作用是輸布氣血以濡養全身。

孫絡:從別絡分出最細小的分支稱爲“孫絡,它的作用同浮絡一樣輸布氣血,濡養全身。

經與絡相互貫穿,交叉穿插,共同構成人體經絡系統,完成體內氣血的運行,溝通的作用,將四肢百骸、五官九竅、五臟六腑、皮肉筋脈聯結成一個有機整體,二者密不可分,故常合稱經絡。

經脈的位置:深而不見; 絡脈的位置:淺而常見;

經脈的形態:粗大 ; 絡脈的形態: 細小;

經脈的.循行:直行(除帶脈); 絡脈的循行:縱橫交錯;

經脈的數量:主幹 較少; 絡脈的數量: 分支較多;

經脈:十二正經、奇經八脈; 絡脈:十五別絡浮絡孫絡;

淺而常見的體表皮部絡脈:體表皮膚所顯現的深淺、大小紋理(橫紋或斜紋);曾經有一位河北定州的中醫師寫的書,把淺而可見的絡脈說成是皮表的毛細血管,是一種錯誤的理解和認識,河北省衛生廳的一位領導以及網絡上的幾個中醫人士還爲其寫了序。

人體體表佈滿了縱橫交錯的浮絡、孫絡、孫孫絡,起着充盈皮部氣血和調整皮膚毛孔開合的作用,向內傳導外界風、寒、暑、溼、燥、熱以及外力的擊打、衝撞等侵襲的信息。

人體體表的皮膚外層分佈了人體內所有經脈向外伸展的橫絡,就像在一塊土地上把幾種植物種植在了一起,各種植物數不清的根交合在一起,各自吸收着養分供養各自所屬的植物軀幹和枝葉一樣;人體內的十二經和胰臟經脈等奇經八脈延伸到體表的細小絡脈,隨時將體外以及體表的各種信息向內傳導到經脈以及五臟六腑等組織器官;所以,當人體受到外界的各種傷害時,首先受傷的是守衛在體表的細小絡脈,造成經絡受病,繼而影響氣血運行,甚而隨經內傳,造成臟腑等器官受病。

經絡的實質:千百年來,人們總想找到經絡的實質,西醫想通過手術解剖找到經絡,找不到經絡就不承認經絡的存在,方舟子等人士找不到經絡的所在就說中醫是僞科學,實際上,經絡是人體內外的一種特殊的通路系統,是附着在人體各個組織器官上的無線網絡,和人體內的氣一樣,如何摸得到呢?就像現代人們使用的手機等無線網絡系統一樣,相隔萬里的兩部手機可以通過無線網絡互相聯繫通話,可是,這個無線網絡誰又摸得到呢?

經絡以人體內外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皮肉筋脈爲載體,附着於各個大小組織器官之上;經絡和氣體一樣是無形的物質,也可以說是一種經絡之氣,是人體內外的一個無線的網絡系統。

人體內的氣以血液作爲載體,助推血液運行;經絡之氣,附着在筋脈之上,氣血行於內,經脈行於外,維護調節氣血的運行;所以,經絡之氣分佈、附着在人體內外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排泄腸道、輸尿管道、生殖系統等器官、氣血、水液、津液、脂肪、肌肉、骨膜、骨髓、關節、毛髮、爪甲以及腦、頸、肩、臂、肘、腕、指、耳、眼、鼻、喉、脣、口、舌、牙齒、牙齦等等各個部位,起着內通外聯、感應傳導信息,調節體內各部分功能的重要作用。

我們從“阿是穴或阿是穴區來說一下:阿是穴或阿是穴區的不定時、無準確位置的出現,正是體表絡脈受到傷害,影響某局部氣血運行或造成氣血瘀滯的一種“痛則不通,不通則痛的表現;所以,以疼爲俞,以疼爲穴的治療方法,就是運用外力的物理作用產生的寒熱等效應,激活絡脈,恢復氣血的運行,使氣血暢通,通則疼痛消失,這個部位的阿是穴區(疼痛區)也就不在了。

五絕指針療法以輕盈的點打指法觸及和彈動在皮毛之上,就可消除周身上下所出現的各種疼痛等症狀,正是運用經穴區理論對體表的浮絡、孫絡進行微弱的刺激,激活疏通絡脈,恢復氣血的運行;以點打、點壓、點揉、點擦、點振五種基本指法觸及、彈動皮、血、筋、骨、肉五體部位的經脈和絡脈,通過經絡內傳外聯的關係,內傳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就可消除體內外各種疾病;多年的臨牀實踐已經證明,通過輕盈的指法在人體體表產生的物理效應,通過絡脈內傳經脈,力達五臟六腑,就可治療諸多世界性疑難病症;五絕指針療法治療結石症的成功,已經證明了這一點;所以,也證明了經絡就在人體內外,附着在各個組織器官之上,形成了遍佈周身的無線網絡。

經絡療法可以有病治病,沒有病可以達到養生保健的作用。中醫經絡養生就是根據中醫理論,按照中醫穴位和中醫經絡的功效主治,採取鍼灸、按摩、足療等方式進行引導,從而達到疏通經絡、調和陰陽治病的效果,使患者恢復身體陰陽和諧的狀態。

中醫經絡養生療法與普通的療法區別於:第一,從手法上,普通的洗腳、按摩治療只能到達皮、脈、肉,而經絡療法則可在此基礎上深入到達筋、骨層;第二,從療效上,普通的按摩只能達到放鬆效果,而經絡療法則可達到醫療效果,有病治病,無病防病。

中醫養生知識13

中醫養生保健知識,體力勞動者的飲食搭配,體力勞動者是一個特殊而龐大的羣體,所以要有特殊的飲食調理需求。

體力勞動者消耗的體力較爲多,因此每天攝取足夠的營養和熱量才能夠適應每天消耗的能量和物質代謝的頻率。體力勞動者的體內代謝旺盛,需氧量比平常人要多,能量也會比平常人消耗得快。

中醫養生保健知識,體力勞動者的飲食搭配

體力勞動者每天一定要保證有足夠的熱量和蛋白質,這些元素對體力勞動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爲體內的熱量主要來源於身體攝入的食物,因此要有充足的穀類食物和適量的植物油以外還要大量的食用較多的米飯,使身體產生更多的熱量,爲身體提供更多的熱量。此外還需要注重蛋白質的攝入,因爲蛋白質是勞動者最爲重要的營養成分,可以通過食用魚類、雞肉、豆類、雞蛋,這些食物中的蛋白質含量都是比較豐富的。

在補充蛋白質的同時也要適量的吃用大豆及豆製品,因爲大豆的蛋白質含量更高,是肉類的兩倍或者以上,並且更好的被人體吸收,大豆中蛋白質所含的氨基酸比較齊全,尤其是人體所需的.氨基酸成分要比其他的作物多得多,因此有非常高的營養價值,除此以外,大豆油脂的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高,可以有效的預防因爲膽固醇升高而引發的心血管疾病。

在炎炎夏日在外勞動的時候,應該注意給身體補充水分和礦物質,必要的時候可以喝一些淡鹽水,這樣可以減慢身體汗水的揮發,有可以沖淡胃液的產生而降低食慾。

同時還要按時就餐,定時定量,以免飽一餐餓一餐,避免過飽或者過餓的進行勞動,這樣會對胃部增加負擔從而引發胃病的發生,體力勞動者應該更加註重中醫養生保健知識,從而提高自己的身體素質。

中醫養生知識14

一、起居

1、養成早睡晚起的起居習慣。冬季養生貴在空氣新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冬季,保證充足深度睡眠時間是非常重要的。從養生學的角度上來講,冬季適當地增長深度睡眠時間有幫助於人體陽氣的潛藏和陰精的積存,讓人體達到"陰平陽祕,精力乃治"的康健狀態。深度睡眠時應注重防寒保暖,避免受寒冷風的進入境內襲擊,從而引發感冒、呼吸系統等疾病。切記不要矇頭睡,應開小窗通風。

2、避寒就暖。冬季注意衣着保暖,室內和煦,預防寒冷風進入境內襲擊,特別是注重腳的保暖;但是忌暴暖、過度的烘烤。外出時應注重手、足、頭面部位的防寒保溫,預防凍瘡。

二、疾病預防

1、感冒和呼吸系統疾病。冬季氣溫變化莫測,溫差較大或氣溫過低,空氣乾燥,是感冒多發季節。如果因着涼,導致免疫力下降,無力抵禦,就會出現肺及呼吸道疾病,例如鼻塞、口乾咽燥、咳嗽、發燒、咳痰及上呼吸道炎症、支氣管炎、哮喘、肺炎等。特別是小兒、老年人、體弱及患有慢性呼吸系統病史患者更加容易再次發作。

2、冬天比較冷,氣管、血管不同水平上痙攣,供氧量就會減少,血流量緩慢,血壓升高,從而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也會增高,因此大家要予以重視。特別是老年人應該注重保暖,防止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加重心臟負擔和呼吸道傳染。以上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冬季養生小常識,希望對您有幫助。

三、食物

1、冬季養生應以食物養生爲輔。多吃溫熱食物,少吃寒涼食物。傳統的養生學中將食物分爲溫熱、寒涼、平性三大類。由於冬季氣候寒冷,所以人們爲了禦寒保暖,應多吃一些具有溫熱性子的食物,而少吃寒涼生冷食物。溫熱性子的食物包括糯米、板栗、大棗、杏仁、核桃仁、香菜、韭菜、南瓜、蔥、生薑、大蒜等。

2、多吃一些潤肺,滋陰,補液,生津的水果、菜蔬、豆類等食品,例如西紅柿、柑桔、梨、葡萄、蘿蔔、大棗、芝麻、銀耳、蓮子、蜂蜜、紅豆等。少吃辛辣食品,以改善臟腑功效,增長抗病能力。

四、精神

1、冬季精神養生。應以寧靜爲本,保養精力。在冬季應該制止各種不良情緒的滋擾和刺激,讓心情始終處於恬淡寧靜的狀態,遇到事情要做到含而不露,祕而不宣,使心神平靜自如,讓自身的心田世界充滿樂觀喜悅的情緒。

2、心理調節。因爲氣候變化不定,冷暖交替,給人的生理、心理會帶來一定的影響。因此必須注重心理上的調適,正確的把握本身,學會自行解脫,自我放鬆。可採取與伴侶交流、多參加戶外活動及體裁活動等體式格局,來進行自我調理。

五、運動

1、冬季運動是很有必要的,冬天裏運動自身消耗大,出汗少,運動者能更加適應出汗過程,增加運動強度。冬天氣溫低,空氣相對潔淨,呼吸道舒適,更能促進全身血液循環。更能自然地加大運動量,加速熱量的消耗。

1、冬季運動鍛鍊,應注意保暖防凍。晨起室外氣溫低,宜多穿衣,待做好預備活動,身體暖和,再脫去厚重的衣褲進行鍛鍊。鍛鍊完以後則要及時穿好衣褲,注意保溫,尤其是冬泳後,宜立即用柔軟、乾燥的浴巾迅速擦乾全身,擦紅皮膚,穿衣保暖,避免寒邪入侵。

冬季運動注意事項

1、要在安全的強度下運動

所謂安全的運動強度,就是既不過強也不過弱。那衡量的標準該如何定呢?最簡易的方法是用心率去測定,以控制自己的運動強度。運動時心率達到以下適宜心率標準而又沒有出現明顯不適,那麼這個運動的強度就是合適的安全的強度。

最大心率:220—年齡。

運動的適宜心率:健康成人按照60%-85%最大心率的運動強度進行鍛鍊,效果較好。

如一個20歲的年輕人,他運動的最大心率就是220-20=200次/分,他運動的適宜心率是200×60%=120次/分(最多不能超過170次/分)。剛恢復鍛鍊時應從較小心率水平開始,如無不適再逐漸增加到適宜心率的較高水平。

2、要有合理的運動時間

對於年輕人和一般人羣而言,晨練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對於老年人,尤其是患有呼吸道疾病、高血壓、心臟病的患者,晨運並非最佳時間。

因爲在早晨,人們的血壓及心率往往呈現逐漸升高加快的`過程,血液的黏稠度也高,發生心腦血管疾病的機率較高,故此不太適合有上述相關疾病的高危人羣進行鍛鍊。而傍晚,則是一天之中最佳的運動時間。

經過白天的適應,傍晚運動時發生危險的機率大大降低,運動更爲有效、安全。

至於每個人運動時間的長短則應以年齡、運動強度、運動目的等作爲參數加以考慮。一般說來,每天少於5分鐘的鍛鍊沒有意義,大於一小時的運動對於中老年人或非體育愛好者則過量,平均一天30分鐘左右的運動時間比較適合。

至於運動的頻率,較普遍認爲:一週運動一次,運動量不夠,不可取;一週運動七次,容易過於疲勞且難以堅持,並不推薦;如能大約隔天運動一次,一週鍛鍊3次以上(最少3次)則效果更好。

3、冬季健身選有氧運動

冬季運動要選擇動作幅度較小、熱量消耗較大的有氧運動。這是因爲冬季氣候寒冷,爆發性的無氧運動容易引起身體不適。年輕人可以選擇跑步等高強度的有氧運動,這樣可消耗更多熱量,鍛鍊的時間應該比春夏季多出10~15分鐘。

中年人可選擇快走、慢跑、爬樓梯等低強度的有氧運動。中年人身體狀況一般都處於下降趨勢,不要因爲忙於工作就放棄健身,否則冬天就是一個“藏病”的季節。

4、冬季運動不宜過早

冬季鍛鍊最好不要過早,健康專家建議,冬季晨練適宜在日出後進行。而一天中的最佳健身時機則在14時至19時之間,此時,人體自身溫度較高,體力較充沛,容易進入運動狀態,不易損傷,對健康大有裨益。

在冬天,很多人往往由於缺乏激情而堅持不下來,這多是因爲缺乏日照導致的情緒紊亂的原因。因此,健身者儘量多參加戶外運動,尤其是在陽光充足的時候。

5、運動前熱身很重要

在室外鍛鍊,首先要做好充分熱身,冬季寒冷,血管收縮,血液循環不暢,肌肉和韌帶也較緊,可通過慢跑、徒手操和輕器械的少量練習,使身體發熱微微出汗後,再進行較大強度的運動。

同時,熱身時間應延長,最好控制在15~25分鐘。另外鍛鍊間隙要適當縮短,儘量避免長時間處於冷空氣中。如果間隙過久,體溫下降,易使肌肉從興奮狀態疲憊下來,粘滯性增大,再進行下組練習時容易受傷。

中醫養生知識15

養生對於人們來說是很重要的,因爲沒有一個好的身體的話,我們的生活也會變得很糟糕,所以我們可以多去了解一下養生知識,比如我們可以瞭解一下秋季中醫養生知識。如果我們很好的瞭解到了秋季中醫養生知識的話,那麼我們就可以讓自己在秋季的時候健健康康的。

生活當中的秋季中醫養生知識是有很多的,所以我們不用擔心瞭解不到什麼。比如我們在秋季的時候,是需要以養肺爲要來進行養生纔可以的。如果要養肺的.話,我們不妨吃一些具有清泄肺熱的中藥,比如白茅根,無花果粉,蘆根等等都是不錯的選擇。如果是潤肺,也就是要潤肺生津,防肺燥傷陰的話,我們可以通過服用沙蔘,玉竹,百合等等中藥來達到養生的目的。或者是給自己服用具有補益肺氣,扶正祛邪等等作用的中藥,比如太子參,黃芪,山藥等等,這些都是可以幫助我們在秋季的時候可以防胃炎上延。或者在秋季的時候,幫助自己養脾胃,就是通過在秋季保暖,吃那些甘潤的食物,通過適當的運動來防止秋季發胖等等養生知識來幫助自己在秋季養生。

除此之外,因爲秋季的時候,周圍的環境都是很乾燥的,所以我們需要通過服用一些防秋燥而護肝的食物或者是中藥等等,來起到滋腎、潤肺的作用。不過我們最好是在吃這些有好用的中藥之上,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情,那麼那些治療效果會更加的好。

有了上面的秋季中醫養生知識,我們就可以讓自己過一過健健康康的秋季了。其實除了上面的這些秋季中醫養生知識之外,生活當中還是有很多小知識的,所以我們不用擔心找不到秋季中醫養生知識來了解。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