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養生知識

本文已影響2.14W人 

中醫學養生知識,中醫診斷主要靠四診,即望,聞,問,切。望診主要看形體,面相。聞診主要聽呼吸和講話聲音,嗅身體的氣味;問診,主要是詢問病歷史及近期的多種症狀,你知道多少中醫學養生知識。

中醫學養生知識1

把脈需要病人不吃早飯,靜坐60分鐘。方能準確,而且要相當深厚的中醫相應地加強了其它三診。而我們“好享受”在此基礎上增加了手診,因此診斷地準確度高些。

內部臟腑陰陽失衡,因此治本需調理陰陽平衡。中醫診病首先要明辨陰陽,陰陽不辨,調病往往是南轅北轍。

例如:腎虛分陽虛和陰虛。陽虛者滋陰,腰越來越痛,陰虛者補陽,腰越來越酸。通過望診辨陰陽主要從四個方面看。

1、形體:陰虛形瘦,陽虛形胖。

2、舌象:陽虛舌質淡,舌形胖,苔白,苔厚;陰虛舌質紅,舌形瘦,苔少,苔薄。

3、神情:陽虛氣短,懶語,抑鬱不歡;陰虛燥熱不安。

4、寒熱:陽虛怕冷,陰虛怕熱;陽虛者出涼汗,陰虛者出熱汗。

第一部分 五臟與六腑的表裏關係

中醫通常用“臟腑”來總稱人體的內臟。

五臟指:心、肝、脾、肺、腎(心外面有心包經)

六腑指:小腸、大腸、膽、胃、膀胱、三焦。

中醫學養生知識
  

臟腑共同配合,五臟爲主帥,六腑爲輔佐,才能共同完成人體的各種功能。由此出現了物種表裏關係:肝與膽相表裏,心與小腸相表裏,脾與胃相表裏,肺與大腸相表裏,腎與膀胱相表裏。

肝與膽

肝與膽互爲表裏。“肝主藏血”,肝有儲藏和調節血液的功能,故有“肝主血液”之說。肝氣條達有升發疏泄的作用,可舒暢全身,令人精力旺盛又心平氣和、神情怡然。

(1)“肝開竅於目”,肝是眼睛的根,肝的精氣充足,眼睛明亮、黑白清晰,炯炯有神,如果肝火上炎,可是雙目肝赤、肝虛則會雙目乾澀,視物不清。

(2)“肝主筋,其華在爪”,肝的`精氣充足能養筋、筋壯肢體靈活自如,指甲豐滿光潔、透明、呈粉色;肝虛則筋發硬,活動遲鈍不靈,指甲糟髒,凹陷不透明,缺少血色

(3)“怒則傷肝”肝氣調達順暢,人的精力旺盛而又能心平氣和,與人交往親和友善,肝瘀氣滯則易生怒火,目光兇狠,臉趁呈絳色,體內臭氣鼓脹,令人厭惡而避之。

肝陰包括血液和全身筋與肌肉運動時所需的潤滑液——陰津,肝陰足,身體輕鬆自如,內心自信,不慍不和。肝的不適之證分陽亢和陰虛,無論屬於哪一種情況都會影響形象美,調肝要區別陽亢和陰虛,其不同的特點分別如下:

1.肝陽亢者性情急躁尚有氣力;肝陰者性情焦躁但疲憊不堪。

2.肝陽亢眼紅,乾澀和眼角膜有斑,或眼袋鼓脹,下垂或眼球外突;肝陰虛者眼窩內凹,或乾澀視物模糊,或迎風流淚,或眼花,或色盲,或視網膜脫落,黃斑性病變,白內障,重則患神經炎。

3.肝陽亢飯後兩肋下脹滿,或右肋常脹痛;陰虛右肋常隱隱作痛。

4.肝陽亢者雙腳躁動不安;陰虛者兩腿痠軟。

5.肝陽亢者遇事焦躁,處事不周;陰虛者辦事心餘而力不足。

中醫學養生知識2

1、綠茶可預防肝病。

2、胖大海泡茶不宜長期飲用。

3、感冒不宜喝苦丁茶。

4、膽固醇高者少吃魷魚

5、海蜇皮能緩解高血壓。

6、食肉過多對身體有害。

7、骨折初期不宜喝骨頭湯。

8、常喝豆漿有益健康。

9、豆漿不宜與紅糖雞蛋同飲。

10、白酒不宜代替料酒做菜。

11、深呼吸可能不利老年健康。

12、老人晨練宜先進食。

13、運動後可喝杯牛奶。

14、多喝水能防腎結石。

15、睡眠充足纔有益健康。

16、情緒不暢會導致胃病。

17、手機貼膜可能會傷害眼睛。

18、員工不宜在辦公室吃午餐。

19、午睡有助於預防冠心病。

20、不宜用沸水煎藥。

21、服藥不宜加糖。

中醫學養生知識 第2張
  

22、不能用濃度爲95%的酒精消毒。

23、日照每天過三小時纔算健康住宅。

24、破損瓷磚輻射較大。

25、臥室窗戶留縫有助於睡眠。

26、清晨不宜開窗通風。

27、熱水袋比電熱毯更益健康。

28、不宜用塑料袋保存果蔬。

29、筷子最好半年換一次。

30、牙齦出血要儘快更換牙刷。

31、正確刷牙比選擇牙膏重要。

32、起牀不宜馬上疊被子。

33、曬被子不能拍打。

34、空腹不宜喝蜂蜜。

35、喝蜂蜜可解酒。

36、早喝鹽水晚喝蜜。

37、素食更適合中國人。

38、海帶可預防高血壓。

39、涼水洗臉好處多。

40、刷牙宜用溫水。

中醫學養生知識3

要想小兒安,三分飢和寒

意思是說,要確保小兒平安健康,就不能給孩子吃得太飽、穿得太暖。中醫學認爲,小兒臟腑嬌嫩,肺、脾、腎常不足,心、肝常有餘。小兒脾胃運化功能不夠強,雖然需要水谷營養,卻不能多吃,否則容易出現消化不良。

小兒肺很嬌嫩,容易發生呼吸道感染,故應注意不要受涼感冒。但穿得過暖,孩子容易出汗,反而容易受涼,導致風寒感冒等,引起咳嗽、肺炎等疾病,且往往容易反覆,不易痊癒。所以說“要想小兒安,三分飢和寒”。

寒從腳起,病從口入“寒從腳起”

意思是說,人的腳部在肢體末端,陽氣不容易到達,因此最容易受到寒邪侵襲,特別是嚴冬季節,雙腳會倍感寒冷。所以冬天要注意足部保暖,用熱水泡腳,按摩足部等,增強身體抵抗力。

“病從口入”,是指飲食不潔或不節(過飢或過飽),最容易損傷脾胃,導致疾病。所以要注意飲食衛生,飲食調和、適宜,防止病菌侵入。

飢不暴食,渴不狂飲

人在大飢時,脾胃虛弱,納化功能差,此時如果進食過多,會造成食物不化,結滯於胃腸內,造成胃脹,重者可致人死亡。人大渴時,心腎功能減弱,此時若大量喝水,水飲積聚於體內,影響肺、脾、腎功能,致使氣血失常,嚴重者造成猝死。

藥補食補,不如心補

是藥三分毒”,再滋補的藥使用不當也會給脾胃增添負擔。食物吃得多了,非但起不到滋養的作用,反而容易造成營養過剩、虛火上升。而保持樂觀的處世態度,保持好心情,可以氣血順暢,百病不生,遠勝於服補藥和食補。

春捂秋凍,不生雜病

意思是說,春天不要急於脫掉棉衣,秋天也不要剛見冷就穿得太多,適當地捂一點、凍一點,有利於身體健康,不容易生病。

“春捂”,是指春天氣候乍暖還寒, 早晚及室內外溫差大, 加之常有春寒侵襲, 因此春天尤宜注意防風保暖,衣服宜漸減,不宜頓減。“秋凍”,指立秋後天氣轉涼,不要急於增添過多的衣服,此時可以加強鍛鍊,從而促進氣血運行,逐漸適應寒冷的環境,避免許多疾病的發生。當然,春捂秋凍有講究,要適度,不捂不凍不行,捂過頭凍過頭也不行。

魚生火肉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

意思是說,魚味道鮮美,但多吃容易導致內熱蓄積,即“生火”;肉美味可口,多吃則會導致體內津液代謝失常,產生痰濁,即“生痰”。一般來說,魚、蝦、蟹和各種肉食,長期食用都可助溼生痰,甚至導致疾病的發生。新鮮蔬菜以及豆製品,則可補助氣陰,助養脾胃,通調水道,有利於維持人體的健康平衡。

所以,在物質條件極大豐富的今天,適當減少肉、魚的攝入,多吃新鮮蔬菜和豆製品,有利於身體健康。

中醫學養生知識 第3張
  

冬令進補,來年打虎

我國民間歷來有冬令進補的習俗,中醫認爲,寒爲陰邪,人體受外界影響,陰氣也相應增加,傷及人體的陽氣。此時人體爲抵抗寒氣,需要儲存更多的`能量和營養物質。

同時,冬季人體新陳代謝減慢,消耗相對減少,冬令進補能夠使營養物質轉化的能量儲存於體內,從而扶正固本,增強抵抗力。當然,不能盲目進補,要因人而異,對症進補,同時,脾胃虛弱者、小兒等人羣不宜進補。

冬不坐石, 夏不坐木

冬不坐石”是因爲冬季氣候寒冷,且金石屬陰沉降,乃痼冷之物。中醫認爲, 冬季養生應以斂陰護陽爲主, 如果久坐石凳,寒涼之氣侵入人體, 會導致臟腑代謝失調, 尤其容易傷及腎臟。

“夏不坐木”是因爲夏天氣溫高, 潮溼悶熱, 露天的木質椅凳由於露打雨淋, 含水分較多,且木屬陽升發, 如果久坐木凳,易受溼熱侵襲阻遏氣機, 損傷陽氣, 傷害脾胃功能, 導致消化不良。

沒事常走路, 不用進藥鋪

散步是我國傳統的健身方法之一,走路時四肢自然而協調的動作,可使全身關節筋骨得到適度的運動,促使氣血流通、經絡暢達、利關節而養筋骨,調百脈而暢神志。

同時,適當的行走能夠對足底重要穴位——涌泉穴起到按摩作用,涌泉乃腎之所出,可灌溉周身各處,對人體養生、防病治病、保健具有重要作用。

笑一笑,十年少

“喜則氣和志達,榮衛通利。”笑能解憂、安神定氣,經常笑一笑,保持樂觀、豁達的處世態度,不煩不惱,能夠養正氣,促進氣血周流、筋脈通利,預防疾病,起到益壽延年的作用。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